读书总结
i到九月底本年看了40本书。
经济类的1.吴晓波.《激荡十年》2.腾讯传3.华为管理4.伊藤穰一《爆裂》5.米歇尔.渥克《灰犀牛》,虽然从一开年就知道今年的经济形势尤其严峻,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料想今年的日子会难过,但没想到接下来的形势远比估计的严峻,股票直接缩水三成,建材因环保原因却翻了倍,工程承包商叫苦不迭,似乎各行各业也均叫苦连天,而冬天还未到来,房地产依然撑着不死,但明显不是人人谈房的年代了,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
经济依然是看不懂,经济学家说得似乎都有理,不过都是曾经的理,未来的情况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从年初就想找找规律,看来是徒劳了,股票里的钱只能眼睁睁地看它变少,其它赚钱的门道也依然封死。
改变不了现实,就只好退回来改变自己的心态。要改变心态,哲学是最好的良药!那个哲学家会斤斤计较于粪土一样的钱财!是的,我要《成为我自己》,我不能当金钱的奴隶,要超越自我,要做到无我,要以物观物,要以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世间便没有了悲欢愁离,况且世事也都是转换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困难是暂时的,受难是磨炼,风雨之后,一定灿烂,即算外界不灿烂,我心依旧是一颗平常心。
哲学告诉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外相所迷惑,世间的精彩,那都是幻觉。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人的本质是孤独。”林清玄也说《孤独是种大自在》,贾平凹也喜欢《独行自在》,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比较了无聊、寂寞和孤独: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马尔克斯更是《百年孤独》,卡夫卡是孤独的,毛姆也是孤独的,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月亮是孤独的,六便士是人人喜爱的筹码,但众人喜欢的六便士的光芒终不及高悬的月亮那么光耀千古。太宰治是孤独的,他的《人间失格》是他在人世间最后的呐喊,不知道为什么世俗的温暖始终不能温暖他那孤独的心,五次自杀!加缪干脆把自己称为《局外人》,这个社会都是“你们”说了算,我孤独,也无辜。康震把《苏东坡》也描成了个孤独的行者:“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魏晋玄学史》中那些魏晋名士,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无疑都是孤独的……大凡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有些人享受孤独,孤独让他创作了传世之作;有些人倡导孤独,而讨厌孤独的人自然就把孤独者让他永远彻底地“孤独”了。
玄学中世界的本质是“无”,“贵无论”是从道家的“无,万物之始”,“无中生有”,世界是从无而来的,世界的本体是“无”。孤独是“一”,“道生一”,从这里看出,孤独是人的本质,是合乎哲理的,世界万物都是孤独的,都是从“一”而生。
孤独虽然是人的本质,但不是人的全部。人除了“体”之外,还有“用”。人类“用”得最多的无非是“爱”,爱是世间永恒的主题,《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爱情是永恒的,执着而纠结,肉体和灵魂分离,爱情让自卑的人勇敢,情爱让鲁莽的人自恋,爱情和情爱,难以泾渭分明,正如肉体和灵魂,难以分离。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也在谈爱,三角的爱,爱是可以转移的,是流动的。静止和永驻心底的爱让人怀念,动态而无所不在的爱也让人向往。大体血亲的爱是永恒的,情侣之爱动态得多。沈从文的《边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老艘公对外孙女翠翠的爱是永恒不变的,而大老二老两兄弟的爱却是动态的,动的东西难以稳定。
当人文中两大主题孤独与爱相结合的时候,就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本质与现象相统一,毛姆的《刀锋》,麦克福尔的《摆渡人》都是孤独与爱的结合。《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不是谈哲理,但也可以勉强归于孤独与爱的主题之下。盖茨比是个孤独的屌丝,却成了个暴发户,有了物质的基础,情爱投怀而来,但是动态的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落得个人去楼空!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红发女人》也是在讲爱情,但是一种畸形的爱,杀父聚母的俄狄浦斯的那种爱。爱在世间必然受到约束,《红发女人》是受伦理的约束,《红楼梦》中的爱是受世俗与道德的约束;美国的盖茨比们无疑要受到财富世俗的约束;《围城》中的方鸿渐们爱情受到世俗和家庭的约束。只有杨绛的《我们仨》才能做到“相濡以沫”,但也受身体健康的约束……
哲学是讲不清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爱情也是说不透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唯有历史,是可以了解的。那毕竟是曾经发生了的故事,按理不会再变。可是,也不尽然。历史的人物,几乎没一个是真实的,历史的事件也不见得就确确是那么回事,历史的规律似乎各有各的理,缩小来看他是孤立的,让人不得其旨,放大了看,他是荒谬的,想求客观,却又“只缘身在此山中”,拔不开的迷雾,厘不清的绪,终究还是雾里看花,每每看完一段历史,虽觉沉重。但绝不敢谈心得,免得落下事后诸葛之讥。如是原因不敢评论《万历十五年》、《枢纽》、《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
唯有散文和诗歌是可以闭着眼睛欣赏的,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张岱的《陶庵梦忆》,村上春树《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雪莱诗集》都可以让人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