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面试:自觉已全副武装,却总是猝不及防

此文仅献给职场小白,因为它出自自以为功课做全依旧几次挖坑把自己埋了的小白之手。失败之谈,贻笑大方,但望以此共勉。
第一个坑:工作之中让你觉得最得意的是什么?
当HR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维瞬间打了结,缠缠绕绕一团乱。如果说你是销售、业务、设计、工程等岗位,你可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业绩、项目或作品,但一个文职类的工作,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做好兼任的其他工作之外,什么称得上是得意之作?
这侧面反映了我对于自身认知的不足,HR就更无法得知我的真实的工作能力。我心里越着急,就越是无法组织好语言,HR没有为难我,甚至做了引导,但我的思维磕在死角里,找不到出路。于是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难以让HR满意的。
后来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面应该可以扩大,譬如,我在上家公司3年多的时间,从PM——文控-——采购,是一个简单到复杂,对内与对外的转变,压力骤升且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而我都一一走过来了,不说非常出彩,至少证明我个人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并且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具有可塑性,能快速融入新的工作中——这是我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和优点。
经验之谈:
这个问题在中大型企业里被问到的几率比较大(另一个反面问题是:说说你的缺点)。
如果你是个面试达人,这个问题可能是送分题,甚至即便是在面试的当下都能交出一份契合你所面对的公司的HR的答案。
如果你是个菜鸟,不妨在面试之前将之作为一个待攻关的关卡,提前准备好攻略和武器,即使你面试时无法自如的随机应变,至少可以让你在HR面前不会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导致自乱阵脚,从而全军覆没(忌夸夸其谈)。
第二个坑:离职原因
这次邀约我面试的是个5000-10000人规模的上市公司,面试流程是,招聘专员初试——部门主管复试——人力资源洽谈薪酬。
招聘专员初试一般是比较平常的例行询问,岗位职责契合度的基本考察,这一关想来大部分人都能过。
重点是第二关,部门主管的复试,聊起来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在开始时就挖了个坑。
我的离职原因之一是这样写的,“公司分工冗杂”。现在想来是蠢到家了,便是这“冗杂”二字的形容在HR看来辐射出来很多问题。
求职者不能细说上家的诸事,一来这是基本职业素养,二来多说多错,更容易被HR抓到痛处,即使是真实情况的反馈在HR看来也可能是狡辩,反被认为是工作能力欠缺,心态不够积极,承压能力不足——说到这里还得稍作申明,不敢自夸如何的精明干练,但我在上家公司任职3年多的时间,是完全胜任本职工作并且被领导所认可的。
此次面试结果,失败。
HR给我上了一堂课,足足一个钟,感谢他,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可,但很多事情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经验之谈1:
面试前有三个问题是要明确的:这个公司的生存能力;我在这个公司的生存能力;我在这个公司的发展空间。
经验之谈2:
说回离职原因,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譬如我,小企业里分工冗杂,身兼多职,能者多劳薪酬低似乎是常态,但显然不能如实说明。后来我一般是如此表述的,一是个人职业规划,二是个人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到瓶颈期等——总而言之,至少必须是中性的,不偏不倚,不脱离实际(既不说上家的不是,更不能说是自己的问题)——否则容易给自己挖另一个坑。
第三个坑 :职业规划
这个坑我掉的不冤。我在上文说我在上家曾任过3个岗位,后期慢慢地会考虑些职业规划的问题,但前期我是比较被动的,很少系统全面的考量自己,反省现在,规划未来,这就容易得过且过,既没有动力,更没有上升的资本。
因此,即使我在面试前做了功课,面对一个刨根问底的HR,防线实则很容易被击溃。
这个坑是在一家离家比较近的老牌上市企业,因为地域和品牌的优势,我个人是希望能成功拿到Offer的,可惜事与愿违。
那么这一次的面试失败在哪儿呢?在职业规划。
当时这家公司同时在招聘市场助理(偏采购)和人事助理,我有采购的实操经验却没有人事的工作经验。HR对于我选择往人事发展表示了疑惑,这意味着我在人事的领域必须从头开始。
HR问起时让我想起来一个多年前的人生选择:你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那是长辈们的期望,他们觉得对于女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未来。而当时是高中生的我懵懂茫然,看不清属于我的未来该是什么模样——能预判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毕竟是少数的。
这还牵涉到一个私心里不想摆到明面上说的问题。上家主营产品是大型设备,包括我在内仅有两个采购,显然在人员配置上是有不足的。采购不仅负责采购的整个流程,并且对接供应商、设计部、工程售服部,仓库,财务部等——此时我还全职另一个岗位,同时因S市这两年把消防列为重点,消防相关资料亦是我在处理。这导致我处在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周六加班,忙到飞起,近视度数日渐加深的状态——而薪资无异动——且这些问题我不能与HR细说。
即使上述问题在大型企业里应该是不会存在的,采购的排位最开始在我的求职意向里也是靠后的,而文控的职业上升空间极小,综合考虑,我决定走人事。
HR觉得我的职业规划模糊不清,并且他们要求有相关经验,于是被PASS。
经验之谈:
我们短短的人生中,有一句话是常常被动听到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有一个词,“过来人”。
我们少不更事,却往往年少轻狂,自以为手掌乾坤,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然而我们不自觉。后来鲜鸡汤、毒鸡汤横行,又觉得不过如此,不以为然。
我不煲鸡汤,也煲不出鲜美浓醇的汤底,便只说一句:如果你是个职场新人,鲜嫩鲜嫩的那种,请不要得过且过。短期的或长期的,就职OR 创业,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时时反省,修正。
第四个坑:薪资的谈判
人事的工作大多要求有相关经验,退而求其次,采购也提上了日程。这次是个待上市的中型企业,与主管相谈甚欢,最后聊到薪资问题,我说了一个在本区可能略高,在本市一般的期望薪资,与主管一番谈判,后来又降了些许,双方基本达成一致。
最终的答复是“等待通知”——后面还有许多的面试者。
我喜欢该公司的工作环境,等上几天没什么,遗憾的是最后没等来录用通知。我猜测,这一次很大的可能是栽在薪酬上。低了,自己不甘心,跳槽没意义,更别提发展和上升空间;高了,中大型企业手握几十上百份求职者资源,同一岗位,履历类似,自然是会选择可以降低公司用人成本的资源。
薪酬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会有所偏差,所以S市的某某职业的平均薪资其实做不得准。我自己的标准是这样定的:首先判定大范围内你的求职意向地点,在S市,关内关外的薪酬天差地别;其次细化同一区内的不同地域,我在此次的求职和投递简历中发现我所在区域的薪酬在整个区内几乎是最低的,十几二十公里外的XX,SY等地的薪酬差距在600~1000内,越往市中心,同一岗位甚至可能造成两倍的差距;此外还可以参考各区域的招聘信息的薪酬范围,或者参考你所要面试的某区域工作的朋友的意见等。
经验之谈:
以上,是我的很粗糙的一个判定标准,我本身也是经验不足,所以不能给谁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谈判技巧,但这种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你自身工作能力的价值。因此,在最好的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无论如何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内心可以接受的下线值。
另外,谈薪酬的时机需要稍稍注意,在HR没有表露出有很大的可能录用你之前,不要主动提及,切忌谎报虚报上家薪酬。
第五个坑 :私企与国企
这其实不是个坑,只是此次求职过程中刚好收到某家国企的面试函(旅游景区的文职类岗位),这委实是我人生中头一次。
我一面答应了第二天的面试,一面屁颠屁颠到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无外乎是:国企与私企哪个好?国企的工作环境怎么样?诸如此类。
好与不好,众口不一。有几条可能是基本统一的:一,国企薪酬可能没有私企高,但其他的福利待遇非常齐全;二,私企讲究效率,最好当日事当日毕,国企流程死板繁杂,混吃等死;三,只要你能力拔尖,在私企可能很快就能晋升,而在国企,上头有人压着,难;四,私企养精英,国企养废柴……
我本人是没有什么宏图大志的,能有幸到国企工作是要烧高香的好事。另外我私以为,一个混吃等死的环境如果你足够自律,反而是一种优势。你将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挥,学习、充实,乃至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前提是你足够自律并坚持。
我与招聘专员聊天式的谈了一个多小时,她与我说了许多,公司的发展前景,她的一些个人看法,日常的工作模式等,最后还说起招聘的事儿。
该国企在招的还有一个前台文员的岗位,招聘的岗位要求看起来不是太高:相关经验及形象气质佳。想来第一个条件很容易满足,即使是国企,可能需要跟相关部门打交道,上传下达等,但第二个条件却难,因为求职者需要同时得到四五个董事或者说领导的认可。形象好的有经验的,这个董事满意了,另一个不满意,总难以统一,因此,这个岗位一直挂着,让招聘专员苦恼不已。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面试我的领导依旧没有影,据说是串门去了,乃至于此次连面试官的面儿都没见着。面试那天是周五,下一个周一下午打电话过去问,说是已招到人了。
如今写文想起这茬,前台文员的岗倒还挂着。
经验之谈:
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写出来,是因为有一些人可能与我一样遇到过国企与私企的选择问题。网上的说法可以参考,但我更倾向于参与其中,如果有机会,私企也好,国企也好,只有在那个环境中确确实实待过,你才能分辨出好歹。
炎炎夏日,天气莫测,来回奔走,心累身也累,后来就渐渐觉出些乐趣来,每一次的面试都是不一样的体验,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心得,感谢每一位与我面谈的HR,他们给予我尊重且不吝教诲。
同时,祝福所有正在求职路上的你们,早日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