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宁的产品思维”--角色化
在讲角色化之前先讲集体人格,就是一堆相同的角色,比如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好儿子、好女儿等这些都是角色。当被角色训练好,进入到同质化的一个壳里面,我们就成了一个集体,钻进同一个壳里的,呈现出来的就会是集体人格。
角色是如何被训练的?
角色化化的五个关键步骤:确定目标;建立恐惧边界;放入清晰的标的;给与红利,让它产生路径依赖;不断重复。
例如训练一只狗狗在垫子上尿尿,给狗狗准备一个垫子,它肯定不懂要尿尿在上面,只是会房间到处尿,你需要训斥它。总有一次它会尿到垫子上,这时候,你要立刻奖励它,抚摸它,夸奖,给吃的。只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得到一个在垫子上尿尿的狗狗了。
可是为什么要训练狗狗在垫子上尿尿,目的是便于被管理。这和我们小时被教育、工作中接受培训是相同的道理,其实都是便于被管理。所以文章提出了教育是反人性的,以前也听说过这种观点,甚至觉得是无稽之谈,反人性的为什么还要教育,而且是所有人都一直在做的事情。现在也明白,即使反人性化,那也是有益的,否则都和原始社会一样,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会去深入看到角色化,一个产品的潜在用户是否是一个角色化的集体,或者是去角色化的单独个人,比如钉钉,或许是反人性,可它就是便于公司管理。比如微信这么多人使用,是一个成功的产品,是基于去角色化的个人。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角色化生存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互助,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个人感悟:
大部分工作中是要角色化,而生活中尽量减少对自己和别人的角色化要求。
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甚至互换、混为一谈。角色化是有利弊的,在工作中的角色化,可以让工作更高效更专注,大部分工作的展开都是基于角色化的基础,所以这是利大于弊,无论是自己给的角色,还是迫于压力或公司的要求,这都是有益的。
在生活中,在独处的时候,任何人都是卸掉了壳,什么角色也没有,表现最真实的自己。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期望别人在自己设定的角色中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特别是亲密关系,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不自知。这恰恰是让彼此都不快乐的原由,很难在彼此之间产生真挚的感情。损害关系,失去真感情。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角色化和去角色化之间,转换自如,那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自己压力的释放,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与发展。
曾经我一直觉得真性情与人交往就是最佳的社交方式,即使在工作中,也会展现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可这种没有角色化的身份,可能是错的,为什么我会在开展一些工作的时候自己觉得很痛苦,无法施展开,无法狠心去做一些决断。因为我当成了自己在做,掺杂了个人情感,而不是基于我的职位和角色在做。
例如,之前因为有人犯了错误,而且工作表现不好,公司决定辞退他,这个事情由我来公布。执行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很苦恼,因为自己的性格一直是比较温柔,对人友好,突然让我做这么绝情而不讨好的事情,心中过意不去,然后一直拖拉,不愿意去做。现在我才明白,其实我只需要转换角色,把自己角色化,这个事情不会令我难做。
在生活中,我有一个朋友,他其实很爱自己的妻子,却总是在生活中处处挑剔,找毛病,觉得妻子就应该料理家务带孩子,甚至小到吃什么、吃多少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他吃清淡,妻子吃辣,就要求妻子不要吃辣,吃辣不健康。可他的妻子又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随性且真性情的人。每当他做出这样的要求和挑剔的举动时,都伤害了妻子。他妻子又坚决不愿意屈服,常常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内心感觉到彼此折磨难以继续。
其实学完这篇文字不难看出,他就是把妻子按照自己设定角色来要求,认为他的妻子应该就是家庭主妇,应该是按他的风俗习惯,他也把自己角色化为丈夫,就应该主导应该享有他角色的安排。可是他不知道,他这样可能会毁掉原有的感情,忘记爱的初衷,而他爱的恰恰就是去角色化后真实的那个她呀。
另外从亲密关系这一层,想起了前段时间我写的一篇文章,关于父母爱女心切过度行为。我对父母的做法感到烦恼,又无法理解,现在心情突然释然。也明白为什么父母会如此,因为他们基于父母的角色化已经很深了,他们是父母,我是女儿,就是孩子,无论多大年龄,在他们心中都是孩子。他们无论自己多么困难,也不能苦了孩子,这也是小时候爸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甚至在他们心中,我是一个乖女儿,是一个会给他们分担忧愁的女儿,所以我在他们面前说自己过得很好,自己很幸福(是真的很好很幸福),他们也会觉得我只是为了让他们不要操心而故意说的反话。
感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却是无以为报。
不过庆幸,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为这种事情而去顶撞他们,尽管都是出于爱,不同方式的爱,或许我现在可以改一改以前带刺的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