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
昨天,我们的备课组长黎老师开了一节习题课,在评课的过程中,几个高三级组的老师都让我“长见识”了,最后我们达成共识:
1、“慢一点,再慢一点”。
每一个带过毕业班的老师,经验和知识储备都相当的丰富。所以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肯定相当清晰。但是,一旦我们越清晰,讲得会越快,与学生的距离感也会越大。我们会理所应当地认为,这个点你们应该懂了吧,那个点不是背诵默写过了吗?而恰恰是大部分的学生知识储备跟不上,或者有知识储备的也会混乱,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拉开的。讲题的速度不妨慢一点,再慢一点。
2.多一些有效提问。
教师讲课过程中的引导一定要尽力做到有效,而不是一味问实质作用不高的“对不对”,“是不是”,甚至很多老师都避免不了有口头禅的问题。类似的提问看似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实质上很空,作用不大。
3、尽可能让学生开口讲,哪怕只是讲学生理解的、知道的一部分知识都行。
高考改革之后,国卷和粤卷存在很大的不同,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每解读一道选择题都要经过几个环节:第一,从题干出发确定时间地点事件等相关基本史实;第二,看清题目问法,如“反映、说明、体现”等关键词,确定考的是事件的原因、背景、经过还是影响等。第三,理解前两点之后作出选择,同时进一步找到史料印证其他选项错误。以上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可能导致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一旦老师包办了整道题的讲解,对学生来说,任何一个环节都没训练到,老师的课时可能不受影响,但是学生得到的锻炼少之又少,一道好题也就费了,这是得不偿失的事。不妨把讲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这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受益匪浅的一节公开课,也让我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备考从来都不应该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交流合作才会共赢,多听听前辈的意见。
今天下午,吸取经验,我第一次尝试着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己把握。从最近一次练习中找到得分率低的题,交给9给同学来讲解。分别是:嘉儿、敬松、沁梓、晓佳、伊柔、晓嘉、悉慧和于漫。实话,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都很少上讲台,但是今天,一个接一个拿着我的扩音器,尽管有些理解还不够到位,但他们都能淡定自若地讲着题。嘉儿给我们讲清楚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敬松讲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沁梓讲了四书五经、晓佳展示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伊柔讲清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和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晓嘉讲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悉慧讲了罗马法的相关原则、于漫讲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含义还有工业革命的时间和劳动力来源。
我观察到,讲台下的学生,大多数都非常认真专注地记着笔记。不需要督促、不需要提醒。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我想看到我不是台下嘻嘻哈哈掌声不断的场景,我要的是台下学生发现,原来我们一起听着同个老师讲课,有的同学居然能把知识掌握得这么好。对于台上学生来说,讲过的每一道题绝对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双赢。多表达,说出来好才能写出来好,单单只是想的好,没有作用。
以后,我会尝试,让更多的学生能走上讲台,落落大方地和我们分享他所掌握的知识,展现他们发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