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

2023-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巷旧人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当唱戏的擂台在村里或邻村搭起来的时候,就是村里老年人最热闹的时候。

哪里有唱戏的消息,哪里就有广播,一传十,一传百,很快周边村庄都知道了。近一些的从村西头到村东头,远一些的从这个庄到那个庄。

小时候我最烦的就是听戏,可是奶奶每次都要让我骑着家里那个破旧三轮车,带她去听戏,我之所以愿意去,是因为大人会给几块钱,让我买些零食吃!

当我“吭赤吭赤”骑着三轮车,到达目的地才发现,离家近的老头老太太早就来到现场,谈论着今天唱哪出戏。我先把车子停在荫凉的大树下,再赶紧给奶奶找个靠前的位置,然后把奶奶的小马扎往那一放,就算占住了这个地方。

当戏台上“吚吚呀呀”的声音开始响起时,就是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悄悄告诉奶奶一声,等戏结束后我来接她,就一冒烟的溜出去了。

唱戏不光戏台上热闹,戏外更热闹,戏台周边都是小吃摊。包子,油条,烧饼,汤面,烩面,牛肉面,刀削面,面面俱全,胡辣汤,羊肉汤,老鸡汤,丸子汤,汤汤鲜美!

前边有个饺子摊,摊主忙碌地炸着金黄的炸饺子,炸得外皮酥脆,馅料鲜美,香气不由自主地往鼻穴里钻。后边正在烤串,清脆的烤串声不断响起,把炭火上的烤串烤得“吱吱”响,再放些辣椒面和孜然,咬一口满嘴流油。

再往前走,炸糖糕和肉盒子的手脚忙乱,擀的擀,包的包,还有一个往里叙,往外捞的,时不时的用身上的脏围裙擦一下满是油污的手!就算环境不好,也挡不住爱吃的心,拿起用纸包住的糖糕放嘴里一咬,糖汁就“扑哧”一下冒出来了,一不小心烫得舌头“呼呼”疼!

卖糖葫芦的上面涂满了彩色糖霜,插在稻草的架子上,吸引了一群孩子驻足。

卖棉花糖的正在表演独门绝技,被烘热的糖变成一层层薄纱,从机器里飞出来,小贩取出一枝细木条,将它们一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一个大球似的、雪白的、蓬松的、飘着香气的棉花糖。小朋友用舌头舔一下,甜丝丝的味道正达心底!

老家处于河南与山东的交界处,经常听的戏曲有豫剧,曲剧,山东大鼓,黄梅戏,安徽小调,越剧,唯独没有京剧!

我不知道京剧为什么定为“国粹”,因为不看字幕,压根都听不懂唱得啥!

豫剧和曲剧猛一听感觉差不多,起码能一知半解,知道讲的什么故事,分得清好人坏人,唯一受不了的就是豫剧的慢调子,有时那个“咿伊呀呀”的声音拉的很长,半天等不到下一句,感觉马上要憋死过去!

听老人讲豫剧和曲剧在唱腔上存在很大区别,曲剧常常以悲壮凄凉,轻柔婉转为主,悲剧居多,而豫剧不同,豫剧唱腔多变,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之分,既高亢有力,又有悲壮凄凉。

小时候爸妈爱看河南台的《梨园春》,不让换台,我也只有跟着凑热闹了,最常听的豫剧就是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和常香玉的《花木兰》,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一报曲目,还没等开唱,耳边自动生出声音“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梨园春》当时太火了,尤其是打擂台,一到比赛,大人小孩齐上阵,有时我也会跟着爸妈比赛猜冠军,虽然不专业,但听得多了,竟也猜的八九不离十!

曲剧经常听的是海连池的《卷席筒》,张新芳的《陈三两爬堂》,李天方的《刘全哭妻》。“小苍娃我离了登丰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你听着熟不熟悉?

黄梅戏数申凤梅老师的《收姜维》选段最为出名。高中同学有个男生最爱唱戏,尤其是这段戏,当时学校举行元旦晚会,他冷不丁唱了一首,一举成名,成了全校注目的焦点。到现在有时同学聚会,大家还让他唱这段黄梅戏!

越剧听的不多,就觉得服装好看,人也漂亮,数《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好,有观赏性。越剧长于抒情,声音优美动听,表演唯美典雅,很有南方气息。

山东大鼓只顾着听敲鼓声了,到如今能记起来的为之甚少!

安徽小调内容多以农村琐事为基础,将戏曲、歌曲、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很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这种民间小调大都由当地文艺班子录制,刻录成光碟在乡间贩卖。内容分为雅俗两种,俗的以将龙班子为代表,雅的以刘小燕为代表。唱词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表演纯朴,贴近人民生活,深得民心。

以前年少无知,少不更事,听戏只听故事,听台上冬冬喤喤的敲打,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旦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人互打,看红红绿绿的晃荡,哪管什么情节,顶多分出个好人坏人。现在长大了,经历了世事变迁,再听戏曲,感觉已然不同了。

听到欢喜处,你会为他们高兴;听到悲伤处,你会忍不住掉眼泪;听到紧急处,你会跟着想办法;听到恼怒处,你会小声咒骂;你了解了各个人物的所思所想,悲喜交加的情感,感同身受的经历,有时听完,回家你会大哭一场!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点也不假,此时此刻,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