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公知女神”也食人间烟火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柴静的评价,说实话,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神情淡定,声音柔和,气质优雅,锋芒毕露”这四个词很能完整的覆盖她在镜头前给我的感觉。
学生时期,看过很多主持人的新闻节目。杨澜是干练的,杨澜访谈的节奏也是简洁明了且清晰的,一气呵成;鲁豫是聊天式的,但喜欢以“为什么”“会吗”常常反问嘉宾,时常会看得有些尴尬;柴静有种化骨绵掌的以为,她温柔的提问,给回答得人思考时间,一环一环,剥皮拆骨,问道灵魂深处。
她一直在用问题剖析,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事件,最真实的人心。
柴静《看见》然而,《看见》这本书里记录的是最真实的柴静。
柴静的开始、成长、人生都是和工作纠缠在一起的。她原本是个柔和的文艺的多愁善感的人。有点清高有点叛逆有点自我为中心。
她原本是在湖南做电台主持人的,听一听关注心声,解答疑惑,简单,却乐在其中。
是一个叫陈虻的人,让他变成今天这样的柴静。
一开始,她也只不过是做在演播厅里播报新闻的人,隔空的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苛求自己变得完美。然而这样的她焦躁、空虚。在央视,人才济济,她,无所适从。工作变得不堪重负,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从没想过在节目里沉着冷静逻辑清楚目的明确的柴静,曾几何时还有这样一段迷茫的经历。
是大地震让她重新活过来。她颠簸几十个小时来到汶川,脱掉高跟鞋套装,穿上运动鞋牛仔裤,脚踏实地的在现场,看到真真实实的残垣断壁,流离失所,痛哭流涕。
终于,找到了她的战场。
她的战场,在新闻现场08年非典,该是她作为最为出名的作品。身在第一线,那是用生命在记录真相。
从节目来看到的,是非典。
从书里看到的是一个团队,为揭示真相而战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那是作为一个新闻人才有的气节。
之后的时间里,她做了许许多多的采访,“踩猫的女人”、“药家鑫事件”、“华南虎事件”。每个采访的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尽管,有央视在背后的支持,但,他们这个团队的努力才是呈现事件本身的更加关键的因素。
而柴静收获的不仅仅是新闻本身,还有团队精神,还有朋友,还有成长。
她从《新闻调查》到《看见》,从一个目的明确的采访者变成一个探究事件本身的记者。差别在于,一个是为了既定的目标而采访,像完成一道难题般的标准,现有答案尔后验证;一个是为事件本身而来,这个事件展示的什么就是什么。
封面上就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她,其实她却不全然是这样《看见》,向外看众生,向内看自己。读到一个立体的柴静,收获一腔热腾腾的感动。在“神情淡定,声音柔和,气质优雅,锋芒毕露”后面还应该加上“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