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2020-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_7fa

23  马说

一、目标瞭望台

1.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新知积累】

1.生难字

伯乐(lè)    胼(pián)死  槽枥(cáo lì)  无马邪(yé)

2.通假字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

3.一词多义

故虽有名马:即使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虽                                      其  其真无马邪:难道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文本研习】

目标1: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虚词“之”的用法。

【思路点拨】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可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结合已掌握的“之”的用法来回答。

【理解突破】

字词

例句

释义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中“之”的用法。)

目标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马说》中的总领全文,揭示文章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

【思路点拨】在了解“说”这种文体以及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反复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提出,细读关键语句,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解突破】《马说》是一篇杂文,总领全文并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

(《马说》中总领全文的句子。)

目标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思路点拨】托物言志一般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可以借助作者写作此文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突破】本文中“千里马”寓指              ,“伯乐”寓指                  ,“食马者”寓指                            ;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阐述了          的原因,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运用。)

【重难点归纳】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伯乐”,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嘲讽和鞭挞。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课时综述】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三、文段训练场

阅读《马说》,完成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马之千里者                    B.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参考答案:

【文本研习】

1.的;助词,不译;代词,代马;助词,不译。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人才;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人;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

【文本训练场】

1.(1)①所以;②吃光;③怎么;④驱使。(2)B(例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和B项中的“之”一样)

2.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3.(1)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2)想要和一般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第一问: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第二问: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