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心中寡欲,知足常乐,何须隐于山林

2024-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珍妮的后花园

读《空谷幽兰》

在《空谷幽兰》一书中,谈到了作者比尔.波特对于中国的佛道和隐士文化的执着,他不远万里奔赴中国,来到终南山寻找隐士。从本书的名字“空谷幽兰”,便能窥见其对于隐士文化的尊崇。

何谓隐士?隐是谓隐藏,藏匿;士便不是指普通的老百姓了,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并眀对当前社会时事有一定的独特见解。这样的人又不愿意趟社会的混水,寻一处偏静之地居住,过着与世无争,身心自由的生活,看似高雅如长在山谷中的兰蓝草一般让,让人只敢远观。

我们想想,这样不争名不争利,完全于山野之中放飞自我,不受约束的人,有谁不羡慕呢?然而羡慕是一回事,在这茫茫红尘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有几人能做到抛弃名与利,不恋红尘事呢?这便是隐士高于常人,让人无法企及之处。

隐修生活,既是修心,又是修身,从心灵上减少欲望和追求,隐居山中不比闹市,一切生活用度需自给自足,没有可以帮忙的人。山中生活幽静清苦,既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是否能做到清静无为,是否能静下心来与清风明月,花鸟飞虫为伴,能否耐得住寂寞。

有句话说山中只数日,世上已数年,虽是有些夸张,但外界随时都在发生的变化,而不似山中生活那般云淡风清,一尘不变。那些习惯了世间繁华,灯红酒绿的人,如何能做到舍弃红尘,归隐山林,守一方清净呢?

困于都市的高楼和霓虹之中的我们,时常羡慕钦佩那些隐士们简单纯粹的生活,羡慕他们有一颗宁静的内心,不为物欲和俗事所困。我们甚至在想,等到某个时候,或是实现财富自由,或是中了大奖,或是退休了,总之是手上有了钱,也有了时间的时候,也找一处僻静的乡村,安度余生,少一些为工作的加班加点,少一些为业绩而忙碌奔走,少一些为金钱低头哈腰。我们总是羡慕着别人,然后一边抱怨着自己的各种不如意,再安慰着自己再坚持再努力几年,以至于让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斗争中越是身心俱惫。

我们一直在寻找着让自己身心解放的方法,却又不断地让自己陷入更多的欲望之中,如此循环着。关于隐士,和隐居生活,是我们向往的,希望能让心灵归于宁静,让身体可以自由的畅游。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有太多的羁绊和责任,我们无法放下。

那么我们就要一直背负着责任和压力生活吗?也不尽然,人之所以烦恼,很多时候是因为想太多,要太多,得到了又还想再要。山间清新的空气,大自然中风吹树叶响起的歌声,的确能让人心旷神怡,让人为之向往。但是想要为自己的身心减压,想要提升候选,也未必就要隐于山间。

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并不需要太多,人生最幸福的事是要懂得知足,越是懂知足,便越能体会到幸福的真谛。有人虽房屋数套,但睡于三尺床榻却不得心安,有人虽茅屋一间,却能安然入睡。有人吃着山珍海味却不知其味,有人白粥青菜却乐在其中......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心里的欲望越多,人心便越乱,反之要得越少,就越容易满足。

所以,我们何妨减少一些心中的欲望,截断那些非分的想法,珍惜每一次的小收获和小确幸,让自己切实体会到生活中每一处的幸福。很多时候,并不是得到的越多,才越有幸福感,幸福只是内心的满足感。所以我们要修行和提升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若是有心修行,又何须择地而修,人生处处皆是道场,处处皆可修行。

2023-11-2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