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系列

《孙子兵法》之军形篇,先胜后战,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涧

2022-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挥墨

梁启超说:“孙子一书,兵学之精神备焉,虽拿破仑之用兵,不能出其范围也”。

《孙子兵法》之军形篇,先胜而后求战,可立于不败之地。修道保法,为胜败之政。

孙子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意思是说,古时候所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胜利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

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乞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的地域不同,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资不同的量。

敌我物资贫富——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的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

胜利的军队较之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镒、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掘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01 先胜兵而后求战,可立于不败之地。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先胜,败兵先战”,是兵家重要的作战准则。“先胜”就是已经“先为不可胜”,有准备,有把握,则胜券在握;“先战”则出于准备不足,仓促上阵,企图侥幸取胜而孤注一掷。

古往今来的兵战,无论是以弱击强,还是以强击弱,首先要做到“先胜”,只有“先胜“,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红军赢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就是一次“先胜后战”的典型战例。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蒋介石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兵分八路由南向北,企图一举全歼红军。

当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装备低劣。面对强敌,毛泽东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红军后退,撤到根据地隐蔽待机。

这时张辉瓒率第十八师9000余人向龙岗进犯,由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法,致使张辉瓒的孤军深入。毛泽东当机立断,集中红军主力将其包围,将敌全歼,活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部队的被歼,使敌人闻风丧胆,纷纷撤退。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说明,弱军战胜强军,首要是创造制胜的条件,先胜而后求战,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02 决积水于千仞之谿,形也。

“度、量、数、称、胜”五个方面,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弱。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可对敌制胜。

它们代表了地形、物资、兵力、战场、生死,对这五方面的分析借鉴,才能有“胜者犹如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结果。

如今的商业市场,也可从这五方面来进行掌控。“度量数称胜”,即市场的总容量、市场需求、市场资源、竞争者的优劣势。

台湾的东帝士集团,算不上世界性大企业,但它善于分析市场,伺机而动。近十年间,它从台湾一家地方性的织布厂,迅速发展成为包括纤维、衣服、建筑、零售的企业集团,甚至向海外扩张。

东帝士集团首脑善于观察和分析社会需求趋势,掌握供求矛盾,从而抓住契机。20世纪80年代,台湾建筑业还处于低潮期,他们认为,建筑业不景气是大公司经营不善造成的,是假象。实质上,台湾土地有限,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房地产的需求很高。几年过去,建筑业成了东帝士集团获利最大的部门。

他们还把眼光放到海外市场,向加拿大投资,生产石化产品。还在泰国办化纤厂,就地取料,扩大经营规模。正因为他们时机把握得准,一旦看准时机毫不犹豫地投入,才有了今天巨大的成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