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高等教育学-(5)-高等教育的体制与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默然说话_牟勇
摘要:第五章介绍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这些是作为大学老师必须去了解的知识。知道了管理体制,学科层次,结构,便于我们发挥所长,如鱼得水。
第五章 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体制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
- 教育体制是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 高等教育体制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格局和模式的总称。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
- 通常体现在五个方面
- (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即关于高等教育办学主体资格与基本程序的原则规定
-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即关于中央与地方、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政府与学校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关管理职责、权限的基本规定
- (3)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即经费来源与配置方式的基本规定
- (4)高等教育招生与就业体制,即招生、就业机制与方式的基本规定
- (5)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即内部领导、劳动、人事及分配方面的原则规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被称为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类型
- (1)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只存在单一投资主体,管理和决策权在中央政府。法国尤为典型。还有意大利,瑞典等
- (2)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是典型代表。
- (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代表有德、日、英
-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好处是规范化,政府意图得以有效贯彻。坏处是刻板僵化,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竞争,阻塞社会参与办学的渠道。
-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市场化,社会参与比较充分,但造成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过于细化,质量难于得到保证。
-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
- 国家的宏观协调、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高校的自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
(二)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
-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内部权力结构可大至归为三种类型
- 欧洲大陆模式
- 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
- 美国模式
- 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制度。
- 英国模式
-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1950-1958年,中央集中管理时期
- 1958-1963年,地方管理时期
- 1978-1995年,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 1995年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二)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 重点和趋势
- (1)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少数代表国家水平的高校和极少数特殊行业高校以外,其他高校的招生计划、财政拨款、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由地方负责管理。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 (2)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手段①高校拥有独立法人地位;②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应受法律约束,避免过多的直接干预;③高校依法独立办学; 沟通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社会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的办学活动。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 历史沿革
- (1)校长负责制(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高等教育暂行规程》)
- (2)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56年中共“八大”规定,58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 (3)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9月“高校60条”)
- (4)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78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 (5)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并存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
- 我国的校务委员会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
- (6)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1998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现行特点
- 确立学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 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
-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 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 强调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 适当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
- 最终形成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 我国高等学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是全校行政工作的统筹部门,以校长为核心,由校长根据高校决策机构确定的政策和方向,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确定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选,组织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最大程度实现预期目标。
- 我国高等学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
- 学院置于大学之下,它是大学的管理中心,院长一般由校长委任并对校长负责。
- 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具体负责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落实上级意图,并接受监督和考核。
(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 第一,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 第二,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 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四)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 下放管理权,落实自主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新体制。
- 建立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健全高等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
(五)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趋势
-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加强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术自由。
-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 加强学术组织结构改革
- 加强筹资体制改革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
-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 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 微观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一)层次结构
- 又称水平结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合理性衡量标准是对外的适应性和对内的衔接性。前者指适合社会人才需要,后者指人才比例适当。
(二)科类结构
-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以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三)形式结构
- 公立和私立(资金来源)
-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授课时间)
- 函数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考(授课方式)
(四)能级结构
- 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教育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大学分三个能级:
- 重点院校: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
- 一般院校:本科教育为主
- 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五)地区结构
- 地理分布
二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 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三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模式
- 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层次结构
-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 研究生教育方面增长很快。
(二)科类、专业结构
- 1995年开始的211工程,国家有意识加大部分重点学科的投资力度,使这些学科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
(三)形式结构
- 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学校。
- 民办高等教育也应运而生。
- 终将形成三类
- 国家投资为主、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辅
- 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主,国家投资为辅
- 民办自费,企业办学
(四)能级结构
- 教育部部属院校、中央业务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
- 部属基本是重点大学。
- 十一大学科门类对应
(五)地区结构
- 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 学术的因素、利益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体制的因素、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三、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 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 确立新的高等学校层级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 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