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书笔记

【梁宁产品思维课】拼多多迅速崛起,因为样子与众不同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19人  LiveFuture

在众人看来,拼多多从竞争极其激烈的红海网络电商,硬生生的杀出一条血路,做到了在别人看来毫无机会的市场,却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机会。

从侧面说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孕育着无数的机会,关键需要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从表面看来,拼多多做的是拼单打折,在淘宝和京东,也都有类似的业务,但拼多多,却找到了自己的第一级火箭。

01起家基因不同

让我们回想一下,淘宝和京东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淘宝卖服装,京东卖电器,拼多多卖食品。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在拼多多排名前十的类目中,排到第一的内幕是食品,而在淘宝排名第一的是服装,更具体的来说是女装。京东排名的是3c产品。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从哪里开始挣到的第一桶金,习惯的能力和思维定势,能力建设,一切都会围绕着这件事,持续的迭代夯实。

从表面来看,这三者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所需要的能力,面对的用户,消费的频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显然,对于食品的消费,相对于,服装,和3c电器而言,更加高频。

民以食为天,更何况当前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食品的追求便是人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三级火箭模式来解释,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崛起,一个是拼多多找到了自己的第一级火箭卖食品,另一个是用高频的消费行为与低频的消费行为进行竞争。

相对于外部竞争而言,并多多选择了高频的消费食品,从内部而言,拼多多又选择了一个极其高频的品类零食和水果,特别是零食,搭建了真正的消费场景,形成了自己的头部力量。

因此,拼多多的用户粘度,来自于本身的业务特性,就是要用最高频的销售产品来吸引用户。

02定位用户不同

不同时代的电商,定位于不同的用户。

第一代电商定位的用户,用户非常清晰想要什么,并采取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京东的电器,携程的机票酒店,百度查询知识,这些都是标准的产品。

第二代电商定位的用户,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模糊,更没有办法去精准的搜索。淘宝,美丽说,蘑菇街,提供的产品,如服装,都是非标准品,充满了个性。

第三类电商定位用户,只为满足自身的消费娱乐需求。如腾讯,本质上是一家游戏公司,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曾经获得微信巨大流量支持的京东,同程,艺龙,并没有有效的导出微信流量,本质上因为场景不对。

拼多多营造了一种场景,将微信当中众多的娱乐用户转化为消费用户。

作为娱乐用户,只为打发时间,并没有消费的需求。而拼多多采取的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天天领现金,现金签到,砍价免费拿等这一系列活动,让任何一个本来没有需求的人,也会产生需求。本质上,这是一个游戏的模式。

拼多多可以不花钱,在两个星期之内拿到了100万微信用户,就是充分运用了,微信逻辑的一个规则,如果下单就没人关注。

如果拥有最快的速度得到用户的方法,一定要毫不犹豫的做这件事情,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力量。

拼多多采取的熟人拼单,开拓新消费体验,满足特有的购买习惯。

03契合移动场景

拼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极大的简化了购物的流程。打破了淘宝模式下形成的惯性购买模式,先加入购物车,再进行筛选对比,最后再确定购买的商品。

拼多多采取的是先付款再拼团,快速促进用户当下就下单。产品的每个细节和逻辑,都会促进用户转化。

在拼多多上注册一个商家,仅仅需要三分钟。而相对于在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如果想开一个小店,真的要费一番周折,下很大的决心,还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操作。

拼多多的开店是“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让每个用户都不需要考虑开店的事,只需要说有什么货要卖,整个过程达到了极其简单。

更为关键的是,拼多多从底层充分的激发了商户的内在动能,相当于商家在给自己赋能的时候,给拼多多也进行了赋能。

电商核心需要做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货。

拼多多充分利用了社会裂变的流量,把众多的娱乐用户转换为消费用户,并在设定的场景之下,逐步的沉淀下来。

在拼多多上开店,不是以开店为目的,而是以甩货为目的。开店的难度不一样,用户开店的动机不一样,对商家的诉求不一样。

拼多多的运营规则非常的简单,相对于其他电商而言,中间商是没有价值的,而工厂反而有更多的机会。

拼多多去品牌化,让货找人的经营模式,这本质上是智能商业的未来和终极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