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在看书名时,我就猜测这本书在讲什么?少有人走的路,什么样的路?原来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克服懒惰,从自律和爱两方面,达到心智成熟的路~
自律。本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主动的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似乎跟我平时理解的自律不大一样。也许平时的理解有些狭窄,多是在行为方面,如何更加有规律的掌控自己行为,比如每天早起,运动,坚持做某事等。而这里定义,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自律性,尤其在困难面前。就像一位掌舵人,在暴风雨前,也能镇定自若,有条不紊的掌控方向,并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这并不仅仅是行为上,更是一种心智成熟的体现。
自律有四个原则:懂得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原则一:懂得延迟满足。这个说法经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提到。有一个相关实验,给孩子分糖果,如果他们过了30分钟再吃还会获得一块,如果现在吃就不会再有,一部分孩子就能等待,而另一部分就立刻吃掉。很明显前者延迟满足感强,那怎么训练呢?之前在抖音上看过一个方法,和实验类似,如果孩子能坚持过一段时间吃,就奖励,时间逐渐加长,慢慢孩子就会坚持的更久,倒是可以一试。
那么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人会怎样呢?大人若缺乏,孩子一犯错,父母便一刻都不能忍受,对孩子大吼大叫;不自律,没耐心,对孩子缺乏足够的陪伴。如果小时候缺乏父母的陪伴,长大以后可能就会对时间的价值感比较弱。比如有些人喜欢刷短视频,尤其跟自己无关,各种无聊的家长里短,总要找点儿事儿打发时间是他们最长想的事儿,他们认为:时间是用来消磨的,而不是去做些有价值的事。这样的观念若不改变,这一生就会陷入在虚度中。
原则二:懂得承担责任。现在的小孩遇到问题比较常说:这不关我的事儿,是谁谁谁的问题,遇问题第一件事就是撇清关系。有人会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长大怎么自己就能好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很多事情不需引导,长大自己就能好。是真的好了吗?还是隐藏了而已?
这里提到了两种病: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前者是责怪自己型,典型代表是祥林嫂,总是说“我要不……就好了”;后者是责怪外界型。一个住在冲绳的女人自杀,原因是她觉得这个地方太差了,实在待不下去了,为什么?没朋友,孤独,为什么不找朋友?不熟悉,没工作?为什么不找工作?不会开手动档的车。为什么不学,这个地方环境太差了。这就是典型的把责任全推在外界环境的人。
原则三:忠于事实。一个丈夫,老婆离家出走,很痛苦,去求助心理医生。通过谈话,医生发现,他的问题是小时候父母总是欺骗他,答应的事不能兑现,他就认为谁都不可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没按约定时间到,就要求加诊,医生没时间,他就觉得医生也不可信,就拉黑了。此人就是典型的用自己的逻辑解决问题,生活在自己人生地图的幻像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转嫁到别人身上,比如失恋的人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爱上心理咨询师,把他的感情转嫁到了咨询师身上。这些人把自己置身于失真的环境里,不敢面对真实的世界,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就是:予以鼓励,说出真相!
原则四:保持平衡。既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即中庸思想。这里提到了一个游戏。即下坡骑自行车,小时候都玩过,那种从上坡冲下来的迎风的快感很畅快,但很有可能到底端时摔得头破血流,是享受还是捏闸,就看一个人懂不懂得平衡。
第二大块讨论的就是爱。这里给出的定义核心就是:你与被爱的人都达到了心智成熟。
坠入情网是不是爱?作者给出的答案:不是。作者认为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溃,是一种欲望,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什么是自我界限?人在出生后自我界限是完全开放的,这就是为什么婴儿会觉得外界和我是一体的,他区别不开自身和环境。随着年龄长大,开始有了界限,直到青春期,界限完全封闭,这时候的孩子自我感受是最孤独的,感觉没人理解我。坠入情网,让人感觉有个人跟我一样,能理解我,自我界限突然打开,但只是短暂的,通过接触会发现很多方面有冲突,自我界限就会慢慢弥合,所以想要判断爱与不爱两个月后再说。真正的爱是一个动词,是主动的投入,付出,奉献,是一种自主的选择。敢于承担奉风险(失去)和冲突,会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少有人走这条路,主要因为懒惰,而懒惰又是因为恐惧,对失去的恐惧。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熵增,即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比如屋子变乱。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逆熵,收拾。这需要努力,需要克服懒惰,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安逸。这条路注定不那么舒适,但我希望我是这“少有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