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时如何找到心流的体验?

2022-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扬扬的快乐

人需要独处

人需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给自己重新整顿思绪的时间。清空大脑,建立自己的内心系统。对在家带孩子的家庭主妇来说,独处的时间尤为珍贵和重要。

有一个带4个孩子的外国妈妈建议,夫妻之间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哪怕一周内抽出2个小时,夫妻两个去看场电影或一些吃个饭,交流一下思想,分享一下彼此的心事,不仅能促进夫妻双方的沟通,也能使双方从工作和生活中走出来,重新整理生活中的次序。不仅如此,这位妈妈还说,每周父母也要有和孩子单独约会的时间。

独居的人是神?

德国哲学家康德每天很早起床工作,下午3点半准时出门散步一个小时,几十年来雷打不动,作息时间简直比钟表还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  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倒不一定是神,但他一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内心一定有强大的精神支撑,不需要靠现代物质生活手段的支持,不需要借助社交、工作、媒体等来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父亲的独处生活

父亲一个人在岛外生活,读书写文章是他每天最享受的时光。我问他,一个人会不会孤独?他说,“不会,我还都嫌时间不够呢。那么多书都读不完。“

父亲的作息非常规律,晚上9点半或10点入睡,早上4点半起来,看书一小时,5点半出门,散步一小时。白天除了吃饭就是看书做笔记。我很羡慕和佩服他一个人可以沉得住气,挨得住寂寞。难得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和我儿子比赛背诵千字文。儿子背千字文只背了一半就停了(主要是我不想背了),可老爸记性那么不好,也背了一半了。他背东西全靠他路途边走边背,他总是随身带着纸片,一个人没事时不停地记呀背呀!

所以一个人内心有明灯,就不会寂寞。

独处时难创造价值

独处时难以创造价值的另一个难处在于,独处时所做的活动的目标并不像打球时那么明确,回馈也不会像打游戏一局结束时,出现“game over”那么地清晰。

曾经听一位大咖讲过,有一段时间流行写作变现。很多人辞职在家写公众号文章,但总也不温不火,于是挨了两三个月的没收入的生活后,又重新进入找工作的大军。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写作变现,但独处时的苦行僧生活和内心的焦灼感是放弃的主要原因。

米哈里在《心流》这本书中说,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而“精神熵是常态”,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所以专注是心流的关键。

独处时人很容易放飞自我。因为没有了外在的约束,很容易失去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比如如果没有目标约束和时间观念,很容易懒散懈怠。把独处时学习的时间用来刷手机、打游戏、刷剧,时间稍纵即逝,一不小心,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你会发现,一天过去了,自己好像做了什么,但又什么也没做,那些资讯信息看过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独处时控制注意力,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简单的外在约束,如要求自己背一背英文文章、《圣经》章节、名人格言或诗词歌赋。

诗词大会中爆红的快递小哥,他背古诗时间都在别人插科打诨的时光中“夺”来的。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人,总有办法自娱自乐,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意义。

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一旦给与他闪亮夺目的机会,他一定不会大失所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