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

001:和聪明人闲聊
闲聊这件事,有三个独特的好处。首先是直接针对你的问题,不能用大词,不能用高度。其次,闲聊是一个人最放松的状态,讲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把事情说透。最后,闲聊没有目的性,反而能让最有趣的话题自动涌现。
002:看待学问的两种视角
一种是碎片,另一种是积木。
如果是碎片,那么你必须拼凑好所有拼图才能掌握知识。而如果是积木,则每一块积木都有意义。
003:焦虑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学不进去;学进去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甚至压根就不想学,这些都会让人干着急。于是想到了10000小时定律,但是那简直是用时间给信仰充值越充越焦虑。
004:知识的特殊属性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4:足够小,解决“压根就不想学”的焦虑
005:小学问,就是知识积木化
所谓碎片化,其实就是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
当今的知识应该是积木化。
006:心智防身术
是为了在这个观点两极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个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清醒的理智。
很多问题之所以争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举证责任这个前提。记住“证有不证无”,能让你避免很多无谓的质问。
007:自知之明在哪?
每个人评估自己,都会有一个高估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是无能的人越是自信,越是感觉好。
想击破这种“好于平均幻觉”,你就要尽量给这种能力找到客观评判的标准。
008:你会死不认错吗?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可是在追寻理由的时候,由于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
009:分清因果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010:滑坡谬论
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找不到大问题,所以他就把事情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
滑坡谬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对于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对此,你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