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写作收藏不写就出局谈写作

《文心》| 听夏丐尊和叶圣陶讲故事学写作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128人  9a02e58ec6b1

01

这本书有点特别。

不仅仅它是一本畅销书。

而且,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畅销的书。

这是由夏丐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本写作书。

这本书名叫《文心》。

是写作大家作品,又是经典,没有理由不买来看看。

即使它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看的。

更加坚信,经典不代表了无新意,不代表众人皆知。

看了之后,留在脑海中的是三个关键词:触发、故事和类比。

02

第一、触发——读没有字的书。

第一次在书中听到“触发”这个词,很新鲜。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于是发现,作者讲的触发,其实就是思考联想,一是联系其它书,二是联系过去生活,三是联系将来运用,四是触类旁通。

由此联想到,赵周老师的 RIA便签读书法,R是阅读,I是用自己的话重述,A1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是以后怎么应用。

又如,成甲的反思学习法,读书后,反思过去是怎么做的,将来遇到类似情形怎么做。

原来,“触发”的本质一点也不新鲜。

或者说,现在很多的读书方法的本质一点也不新鲜。

只是我们缺少来自“经典”中的发现,缺少一些“触发”。

我想,相比以前读过书就抛之脑后的读书方式,写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养成“触发”习惯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触,记录自己的发现,倒逼自己思考,并付诸实践。


03

第二、故事——假借他人之口。

想起一集《诗词大会》中的一个场景。

嘉宾康震问董卿:“你说《红楼梦》中是林黛玉的诗写得好,还是薛宝钗的诗写得好?

董卿回答:“难分伯仲。”

康震说:“我觉得她们写的都不好。

当观众愕然之际,他补充了一句:“是曹雪芹写得好。

实际上,曹雪芹借小说中的人物来吟诗作赋,抒情表意。

而《文心》也是如此,借书中的老师王仰之和周乐化、张大华等学生的口吻,讲如何写作。

三十二章,三十二堂国文课,包罗修辞、语法、诗词、书信、小说、文学史等诸多内容。

比如,谈到文学史,书中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四封往来书信,提倡与其阅读文学史,不如阅读文学原著,一来一往,如同辩论,很是过瘾。

读他的每一篇,我们实际都只是在读故事、看小说,在故事中不着痕迹的学习写作知识,一点不枯燥。

在我看来,这种写作方式便是《文心》最大的写作亮点。

就像邹鑫写的畅销书《小强升职记》,通过小说的方式将时间管理的各个理念溶入其中,读来兴趣盎然。

就像叶选平、李毓佩等写的科普著作,通过故事或童话方式向小朋友讲述各个学科知识,小朋友不忍释卷。

也许你的作品别人不愿意看,其原因或许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传播方式。

将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故事、小说的方式来呈现;

将一些枯燥的思想,通过故事、小说的方式装进别人的脑袋。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尝试。

04

第三、类比——盐味含在汤里。

越来越发现,越是大家,越善于将看似精深的东西说得浅显。

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类比。

比如谈到小说的本质,书中说:

可是还有一点必得注意,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

什么叫做“含”呢?一碗盐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味含在这碗汤里。

小说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义就像这样一碗汤。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

又比如谈到文学史,书中说:

《论语》、《礼记》是一堆有孔的小钱,哲学史中关于孔子的部分是把这些小钱贯串起来的钱索子,《庄子》中《逍遥游》、《大宗师》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钱,哲学史中关于庄子的部分是钱索子。

没有钱索子,不能把一个个的零乱的小钱贯串起来,固然不愉快;但是只有一条线索子,而没有许多可以贯串的小钱,岂不也觉得无谓?

我敢奉劝大家,先读些中国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

或许对于小说的本质,也许还有更“高雅”的类比,譬如小说就像少女对身材的展现,含而不露,欲遮还羞。


05

从经典中“触发”灵感。

用故事来包装理论。

以类比来讲述道理。

这三点,足以让我将《文心》铭记于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