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旅游、知识、公园、历史、文化

走北京知古今(三)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66人  幽州拾趣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2)

      解放前的老北京天桥一直是广大平民吃喝玩乐住行的地区,也是雅俗共赏之地。

      元朝时,天桥是元大都的南郊。天桥及东边、三里河、金鱼池等处(那时还没有天坛和先农坛)是一片水乡泽园,河边建亭、常泊画舫,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梦里水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景致,吸引了全国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等游人从正阳门乘船赏花游乐。

      元代末期,天桥北侧兴起了穷汉市、日昃市、蒸饼市,天桥开始出现了商业雏形。
      “穷汉市”就在今天天桥艺术大厦北侧的铺陈市胡同,当时因一些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在此等候雇主,出卖劳动力而得名。清光绪时又称补拆市或补陈市,民国改成铺陈市,沿用至今。解放前,巷子里有很多小店,其中客店都是大通铺,价格低廉,顾客多为光棍汉,几个人合租一个房间,合伙做饭,伙食均摊,称为“锅伙”。需要拆洗缝补衣服时,有缝穷女为之提供服务。胡同中有很多经营“铺衬”的店铺,铺衬即破碎、废旧之棉织品,可用于“打袼褙”。铺陈铺收购“铺衬”后,加工分类,再进行售卖。

7月拍摄

      在铺陈市胡同里发现了这个老牌子“国营铺陈市副食店”,小店里是一位个体女老板,她不了解这里就是以前的穷汉市。在胡同里也问了几位有些年纪的老居民,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巷子名字的由来。 


      明朝时期建了外城,天坛和先农坛也随之建成,天桥成了外城的中心。
      康熙年间,东华门灯市移到了天桥附近,每年元宵灯节,这里游人云集,常有士大夫驻足观看。
      乾隆初年,桥北出现酒楼,文人雅士,时常饮宴期间,通过治理河渠,天桥变得更好了。

      可惜1813年嘉庆皇帝下旨将天桥河渠填埋,下雨后,坑洼处遍地积水,环境受到污染。


      晚清时期(1840--1912年),天桥已建成北京最大的平民游乐场所,而且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名声越来越大。

      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一些小商小贩在天坛根与先农坛根摆地摊,因不用交税,渐成小市。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便纷纷加入市场,画地为营。还有了鸟市。有练武的,有梨园子弟喊嗓子的。
      光绪初年(1875年),天桥以南没有房屋,中轴线两侧只有树木和荷塘。登楼南望,绿波杨柳。天桥以北,中轴线两侧各有一个大空场,场子里有小酒馆、饺子铺、茶楼、估衣摊、说书、杂耍等大棚,但数量不多。
      1897年,从天津到马家堡的铁路(京汉铁路)正式通车,马家堡是北京第一个火车总站,向北与永定门和右安门成等腰三角形,长度各约2‍‍公里。往来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天桥落脚。市民到马家堡游逛,也都在天桥停留,因而天桥市场日益繁荣。
      为了方便乘坐火车的游客,1899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永定门至马家堡站开通,人们进入天桥更加方便快捷。
      光绪末年的1908年,正阳门至天桥马路两侧曾添种丁香树和刺梅、槐树,当时人们称之为“眼中钉”,不久就都枯萎啦!天桥西面,香厂一带,又出现了临时市场,茶棚、戏棚、杂技、小商小贩等齐聚香厂,春节时人流攒动,非常热闹。但此空地坑坑洼洼处积了很多死水,因此臭气熏天,与金鱼池以西的龙须沟相仿。
      宣统元年(溥仪)1909年,政府招股开办香厂,遂将其洼地垫平,将琉璃厂甸庙会迁到如今的万明路。
      1910年因溥仪到天坛祭天,下令拆除天桥以南路旁的摊商,他们被移到东龙须沟北岸金鱼池一带。但这里地势偏僻,游人稀少,营业萧条。2年后又迁回天桥。


      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天桥。

      民国元年的1912年,因修道路,厂甸庙会暂时移到天桥的香厂一带,与天桥市场连成一片,天桥市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1913年修建电车路,前门瓮城内东西荷包巷的商店和民居大小60余处被勒令限期迁出至天桥西空地,大家用所拆的旧房料,建立了天桥市场,继续营业。市场内有7个巷,设有浮摊即临时的非固定摊位,如命相星卜、镶牙、收买估衣、当票等,固定店铺有钟表、洋货、靴鞋、茶社、饭铺等。市场外四周有歌舞台、乐舞台、燕舞台、新舞台、吉祥舞台、振仙舞台、魁华舞台、升平茶园、酒馆茶社、词场、技场、食品和百货店等,游人拥挤,比市场内还热闹。

      1917年一些商人集资,疏浚了先农坛东墙(北段)外一片洼地水面,凿池引水,种稻栽莲,辟“水心亭”公园,水心亭四周环水,用席木搭建,玻璃窗,可全方位远眺赏景。环亭水上建有高高的木桥,桥下可以行船。公园内还有茶楼,茶楼售西餐,可饮宴。公园风光旖旎,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观光,门票铜元2枚。 1920年至1921年,天桥三次发生火灾,水心亭被毁,不能重建,后成为电车公司的总站。

      1917年,仿上海“大世界”的“新世界游乐场”开业,在四层高的大楼里设有电影场、戏场、杂耍馆、茶社、照相馆、理发馆、镶牙馆、命相室、球房、咖啡馆、屋顶花园等,还播放露天电影,陈列哈哈镜、设赠品摸彩处等等。下午4点至十点,游人如织。

天桥斜街墙上图片

      天桥南大街路西,1917年,曾任江西督军的陆光远,用极低的价码,买下这里23.5亩地,出租给商贩、艺人,并规定谁租地谁平垫。这块地后来变成热闹的公平市场。这里有座二层楼房,开设当时最大的茶馆“福海居”,被称为评书大王的双厚坪就在此演出。

      1918年,在先农坛北墙外的西龙须沟南岸,又建起了“城南游乐园”,内容与“新世界”差不多,但有露天场地,还有一个京剧坤班在此演出。

网上资料

      1926年西龙须沟西段改为暗沟下水道,上面铺成马路,路北建起十四条街巷,为居民住宅区,艺人、摊点移到路南。
      1928年,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后,北平流动人口减少,市面日渐萧条,市民生活日艰,“新世界”、“城南游乐园”相继倒闭。

      1937年北平沦陷,时局动荡,有些艺人离开了北京,天桥市场的范围也逐渐缩小。
      1945年后的天桥,除了露天卖艺场子、小吃摊点、旧货估衣摊之外,已经没有什么较大的商号。天桥市场只剩下了三角市场、西市场、公平市场、东市场。
      旧天桥市场曾多次失火,东、西市场几乎全部化为灰烬。歌、乐、燕三个舞台,火灾后再也没有修复,废墟成了菜市和棚户民房。


      解放后的天桥(1949年以后)

      五十年代初,政府治理了东龙须沟,修建了马路,彻底结束了该地区臭气熏天的历史。   
      五十年代中期,政府对娱乐场地进行了整改,保留的有:天乐戏院演京剧、万盛轩演评戏、丹桂戏院演河北梆子、在吉祥戏院旧址处由北京杂技团演出杂技、中华和天桥两家电影院,其他的活动场所逐渐成了居民房。

天桥印象博物馆内万盛轩模拟舞台

      天桥的商业、饮食业都按行业归口管理。估衣行、旧货行归入信托业,设立了信托商店。卖小吃的摊商有的组织了联营,有的归业于小吃店、饭馆。而曲艺、杂技、武术等艺人,有的组织到小剧场联合演出,有的参加了说唱曲艺、杂技的团体,成为国营或集体的文艺工作者或者运动员。原来摆地摊镶牙的、看病的、卖药者有的进了医院工作。原城南游艺园旧址建起了友谊医院。 在菜市、粮食市的地方,建起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桥的西南面,1953年建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剧院--天桥剧场。

改建后的新天桥剧场

      1953年在天桥老市场中建立了第一座国营百货商场,1956年公私合营时定名为天桥百货商场。引领了中国零售业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天桥百货商场在2008年底黯然退出了百货零售业的“历史舞台”。

天桥商场东侧墙上对着中轴线的大字

   

天桥商场南侧墙上的大字

      如今,“天桥百货商场”标志性的大字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大楼东、南外立面上,见证着解放后天桥的昨天和明天。

      解放后的北京老天桥和整个北京城一起迈进了旧城改造的新时代,旧貌不在,新颜不断更新。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北京历史文化》《天桥丛谈》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