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简史:存在与新托马斯两大哲学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8人  王者001

存在哲学与新托马斯哲学。

西方文明简史:存在与新托马斯两大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在法国广为流传,战后又继续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在50年代和60年代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时尚的哲学。存在主义把“存在”的问题当作是它的基本问题。但它所说的“存在”和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截然不同的,而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性的存在。它认为这种“存在”才是世界上最本质、最真实的存在,哲学研究的目的所在是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对人的自我与本性进行分析。

因此,存在主义也被称为“哲学的人本学”或“存在主义人本学”。将存在主义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作对比,其独特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比较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了垄断资产阶级由于没有办法摆脱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矛盾和危机而产生的惊恐不安忧虑、沮丧、苦闷等没落情绪,表现出他们为摆脱危机和矛盾而孤注一掷、进行冒险的心理。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但在物质方面给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在精神方面也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古典人道主义有关平等、博爱的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科学救世主义的观念也被严重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主义可以被称作是资本主义危机时期的哲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世界大战造成的危机有关。于是,这种反映资产阶级在战争危机面前的各种心理状态的哲学也就产生了。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也是各种矛盾和各种危机的集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非常危机的时刻,战争赔款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地位,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将全国笼罩;痛苦、忧虑、烦恼,甚至死亡将人们的生活紧紧相逼。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人们思考的新课题。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变成了存在主义的发源地。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1927年,他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标志着德国存在主义的形成。他的重要作品还包括《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等。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存在主义的另一代表,其主要的哲学专著有《哲学》、《理性与实在》、《存在哲学》。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提出了将个人的存在作为出发点、把人的存在作为核心的学说。海德格尔宣称:“人的存在比其他任何存在者都提前,是应该从本性论上最先进行讨论的问题。”他们将这种突出地宣传以人的存在为本性的理论看作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道主义学说。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其他任何的存在都是第二性的,世界上的任何存在物只是人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是人用来展现自己的道具;如果没有个人的存在,其他事物就无法成为真实的存在,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不存在的东西。海德格尔在他的《论人道主义》一文中指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将人的本质作为最主要的基本点。”

存在主义者在强调人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同时还对当时人的存在状态做了分析。雅斯贝尔斯指出:现在人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现有的利益而操劳,于是人被物化了,如同机器一样将自己进行了自我遗忘,把人的本质丢失了因此,人存在的基本状态只有悲观、烦恼、恐惧、焦急,以及孤苦伶仃、无家可归一方面,这些观点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以及人性的摧残揭露,表现出他们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没有能够从本质上认清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因此也就没有办法找到克服它的方法。因此,他们的哲学又体现出对前途的迷茫、苦闷、彷徨以及悲观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的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德国转移到法国,但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在二战中,法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德国击溃,成为德国的占领国。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彻底被击垮、且被悲观失望的气氛所笼罩,尤其是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种因为苦闷、孤独,因被遗弃无法寻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气。他们对科学和理性没有了丝毫的信任,认为依靠科学和理性没有办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人生问题。而且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哲学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

面临这种形势,标榜个人的生活、人的自由存在为第一个的存在主义思潮被法国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所认可,并把它作为最流行的哲学。美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巴雷特表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中许多东西都是一种历史心境的表现。战争失败后的一片狼藉景象,被德国占领之后的完全茫然的心态,年轻人由消极低沉到桀骜不驯的发泄。二战后虽然法国摆脱了被占领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严重伤害却依旧存在,因此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影响只增不减,直至20世纪60年代仍然在法国是最流行的哲学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萨特(1905—1980)、格洛·庞蒂(1908—191)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萨特。二战期间及战后,事实上他取代了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者。萨年曾到柏林研究哲学,那时他深深地受到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萨特继承并发扬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等人的“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的观点,而且还提出存在比本质提前的原则。他明确指出:“存在先于本质,指的是人起初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其他所有都是以后由这种主观性自己创造的。”于是在他看来,人首先作为单纯的主观性而存在,可以随意选择和成就自己的本质,这就是人与其他一切事物能够相互区别的根本特征。人最初是空无所有的,慢慢地到后来,人因为需要某种东西,于是就根据自己的意志将这个东西制造出来。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意识设计、计划和选择自己的行动,这是人的自由与本质的体现。这种以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主义理论,很明显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为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很强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存在思想的主张。它将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作为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试图将人作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主张“感受你自己当时的存在,实际上是把握人生价值和人生真理的唯一方法”。存在主义的消极方面(故弄玄虚、悲观失望和厌世情绪等)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存在主义在西方的影响逐渐衰落,存在主义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