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次性把20个考研公众号删了
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定期给自己的公众号关注列表减负。
从上了大学开始,我的社交圈便慢慢从QQ过渡到了微信。这段时间里我关注了很多个公众号,少部分是因为上级指标问题用来了解学校的通知或活动,更多的账号则是因为某篇文章打动了我而关注。
这类账号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某个当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让我产生对某类具体信息的迫切需求而关注下来的,大三到大四这大半年因为备考林林总总关注了快二十几个公众号。
因为准备用心耕耘这块自留地的原因,这几天我特地找了个空档对自己的公众号列表做了个大清洗。
我做完才发现很多公众号内容对我其实有很多即时性的东西,我过去的某个节点因为某个原因被某篇文章打动而关注,事实上随着时间以及我所接触到的人或事,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一个变化,很多公众号其实已经并不适合我的口味。
如果仍旧随它静静躺在关注列表里,反而会因为“回音室”效应让自己的观点被固化,缺少自己主动改变的心态。
养成对自己的所关注的内容及时做一个更新的习惯,就像断舍离一样,将一些陈旧的却会挤占你储存空间的东西扔掉后就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或心态来迎接崭新的东西。
开始实习之后,我越来越发现不同代际之间对于“考研”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理解。
我周围的同龄人很大一部分都会像我一样在大三升大四那个关键点开始准备考研,这里的很多人也并不是抱着完成怎样一个学术目标而勇闯“独木桥”的,大部分人想得很简单:沉淀个两三年后以一个更高的学历身份让自己可以插上翅膀去够自己本科可能迈不进的岗位 。
这样一批不断push自己的青年人所形成的大军就渐渐浓缩成了一个词“内卷”。反映到就业市场就是本来大专便可以胜任的岗位,在学历贬值的时代下可能需要本科甚至硕士才能进入简历筛查的关卡。
“面试造火箭,进去拧螺丝”已经成为内卷或者新型就业市场中的常态。去年年末,《95后痴迷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崇拜国企》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被疯狂转发,有非常多的共鸣。
如今只要进到一个有年轻人的平台,比如豆瓣职场小组、小红书、B站等社区,标题挂着“双非斩获BAT实习”“拿到17K大厂offer”了之类的帖子比比皆是,并且总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流量。
流量刺激了更多人产出类似的内容,而这些带着炫耀意味的peer pressure就造成了进一步的“内卷”。
和我老板闲聊的过程中,她说她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会选择考研,在她那个年代只有真的有学术抱负的人才会选择读研,或者一些为了移民的人也会选择用出国深造的方式曲线救国不得不读一个硕士。其他的绝大多数会很快进入就业市场去工作赚钱。
其实这个现象也很好解释,剖析我为什么要考研的形态就可以发现——
1、好的岗位就那么多,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
90年代大学生与好单位的配比与这个年代比起来太友好了,整个大学生群体对于整个就业市场来说供不应求。大学文凭已经非常足够。而自从世纪初的几次扩招以来,虽然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储备井喷式增长,但是市场却不能提供足够充分的岗位。那么必然让一部分大学生下沉到低线城市,而希望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就开始了“内卷”,其中有一部分就选择用读研的方式给自己叠buff。
2、互联网让普通人窥见到前1%的生活状态
曾经的美国传播学家担心电视的普及如果让第三世界的人民看到美国人民生活的歌舞升平产生记恨和觉醒的话,会不会动摇美国中心的地位。
动摇不就是那些下个阶层的人通过努力跻身上游之后威胁到上层的稳固嘛。廖保平就把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垄断集团、精英群体比作公交车上的人,他们其实并不希望有很多人挤上公交,污浊车上的空气、挤占并不宽裕的空间。
但是看过车上人坐着就能到目的地的人还会甘心自己用脚走路吗?想必是也想挤上车的。互联网让这些大学生看到了光鲜的生活,于是便开始模仿,而通过考试获得的学历是最公平成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