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阅读(更新至2018.04.07)
2018.03.02-每周阅读-第一周
一 《自控力》
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作者:[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01听前思考
自控力是什么?源自何处?
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怎么走出那些让我们失控的误区?
02 书中金句
如果我们想增强自控力,就要考虑如何支撑住最疲惫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来拯救生活。
进步可能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第一,自控力是天生的,人人都有抵御诱惑的本能。
自控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我们得到进化的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额头和眼睛后面的一块神经区,我们所有的自控都来自这个区域。源自于大脑的自控力,也和大脑本身一样,可以经由训练得到。所以,我们可以对大脑进行训练、提升自控力。冥想就是提升自控力的简单方法。
另一方面,任何可能给身心带来压力的事物,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缓解压力、保持健康,不管是冥想还是锻炼身体,都是保住自控力的好办法。
第二,自控力是有极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提升自控力的极限。
人们的自控力和大脑血糖的变化方向有关。如果喝了一杯糖水,大脑发现有能量进入,它就更有可能启动自控力。但是,吃太多的糖会损害身体健康。更好的办法是,保证身体有足够的食物供应,这样能给你更持久的能量。尤其是低糖饮食,包括瘦肉蛋白、坚果、豆类等等。
除了借助于食物给大脑提供帮助,我们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来提升自控力。有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了自控力训练体系,要求人们去控制以前自己不会去控制的小事,来训练自控力。比如,设定一个期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另外,可以在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记账、戒掉含糖饮料等等,这些小事都能帮助你提高整体的自控力。
第三,在进行自控的过程中,会陷入什么误区?又要怎样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成功自控会引发道德许可效应。
当人们做过一件好事之后,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行为更可能出格,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道德许可效应”。在获得道德许可后,人们的作恶不仅是针对他人,也可能是针对自己。比如,一个节食一周的人,突然暴饮暴食了一顿。这种念头,把那些明明会伤害我们的事情,变成了对自己的“奖励”。所以,成功自控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要避免这种道德许可效应,最好的办法是把道德困境和普通困境区分出来。很多人的错误在于,把所有的自控力问题,都当成了道德判断题。
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把进步当做松懈的借口。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妨碍人们继续取得成功。
科学家给的解决方案是,八个字:取消许可,牢记理由。不要总是回顾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会让你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但你可以经常回顾自己坚持的理由。
误区二,大脑中的奖励系统,让我们放弃自控。
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奖励系统”。任何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东西,都能刺激大脑的奖励系统,分泌多巴胺,从而劫持你的注意力。
多巴胺也能成为我们自控力的帮手。方法就是把我们不想做但需要做的事情多巴胺化。比如,把可怕的工作带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工作等等。
误区三,现在和未来的割裂,让我们丧失自控力。
尽管我们知道对未来投资会带来奖励,但因为这些奖励到很久以后才能兑现,这就让奖励的诱惑程度被打了折扣,经济学家称之为“延迟折扣”。
“延迟折扣”的产生是因为大脑在衡量“即时奖励”和“未来奖励”时,处理方式不一样。即时奖励可以激活奖励系统,分泌多巴胺,引起关注,但是未来奖励不能。这就让我们在面对长远规划时,特别容易自控力失效。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等待10分钟。通过想象自己未来获得奖励时的情景,来激励自己坚持信念,降低未来折扣率。
另一种方法是将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建立连接,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控制现在的人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是给未来的自己写封邮件。或者干脆仅仅是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都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在当下的自控力。
第四,想要控制自己,最后的秘诀是承认内心的欲望,放弃控制。
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并不代表全天候无间隙的强力自控,这会过于压抑人的本能,从而造成“讽刺性回弹”。
心理学家为讽刺性回弹开出的药方是放弃自控。大脑激活研究表明,一旦允许研究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想法反而就不太容易被激活。 “别去想它”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只有放弃自控,重新发现接受的力量。
接受并非全然接受放纵的行为。接受分为两重意思:第一重,接受自己有想要放纵的想法;第二重,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不去真的实践这种想法。
最终极的自控并非躲避、克制,而是直面冲动,最终驾驭冲动。学会接受和掌控不愉快的心情,不再因为感觉不适就用不健康的习惯来获得愉悦。最终,我们会实现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冲动,实现真正的自控。
二 《成功与运气》
- 运气对于成功来说有多重要?
马云谈阿里巴巴的成功,不是因为勤奋,也不是聪明,而是一个好的市场机遇。此外,运气是可以累加的,最终会使得赢家多吃,甚至赢家通吃。
- 如果成功靠运气,那努力还有用吗
应采取的态度:如果你要计划将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他,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的你的应得,应当为此感到庆幸。即:胜不骄,败不馁。
- 想要通向成功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运气?
承认运气的作用,感谢运气,好运气就会一直来。谦虚做人,常怀感恩之心。不能决定运气的来临,但是能决定自己对待运气的态度。
三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逃避问题而不积极面对;
- 自律
推迟满足感:先去面对问题感受痛苦,然后再享受解决完问题后的快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学会放弃,不要贪图太多。
- 爱
自我完善的意愿;1)行动;2)超越自我界限,热爱某些事情;
- 成长与宗教
- 神奇力量
2018.03.17-每周阅读-第二周
一 《意志力》
作者:罗伊 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
- 为什么培养意志力会有难度?
意志力像肌肉一样,不是恒定的,会疲劳,但也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
- 哪些因素影响意志力?
自我意识,情绪,信仰,自尊(过度的培养自尊,可能不利于人的意志力培养,因为不太能接受失败,所以逃避解决问题?)。
养成的习惯能节省意志力,从而人们更倾向于做出自律的行动。
葡萄糖含量低,也会降低意志力,这也是往往通过节食来减肥不能坚持长久的原因。
因此,在生理方面,要保证葡萄糖的摄入(不饿肚子),保持睡眠,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意志力消耗,并养成自己的习惯。(比如扎克伯格的T恤)
- 如何提升意志力
- 监控自己行为:量化和监控行为。把目标具体化,并写下来督促自己完成;设置明确的界限,在边界里做事情,同时也远离诱惑(与吴军老师提到的边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也说明小时候对小孩有一定的管教也是必要的,能帮助他们建立边界,在边界的范围内做事情。
- 个人笔记
意志力和自控力有很类似(至少目前没想出他们的主要差别),都是可以锻炼的,提升的方法中,都可以统一用多巴胺的理论来解释,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多巴胺的奴隶,通过做一些事情来促进垂体分泌多巴胺,从而产生快感。
因此当自己有任务还没完成,却想要中途放松时,能理解自己产生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可以现在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来放松获得快感,但如果坚持一下,等到任务完成之后,获得的快感会更大(也就是会更爽更放松)。
二、《魔鬼经济学》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真话的经济学家都是指出事实真相的“魔鬼”。
- 先介绍书中提到的五个问题
- 家长不准时接托儿所的孩子,迟到罚款3美元为啥不管用?
家长觉得赔3块钱就能买老师的时间,太划算了,罚100美元试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奖惩制度来管理组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角度想,他们会怎么面对这些奖惩制度。比如限制私家车保有量,通过限行、摇号反而却增加汽车数量,反之征收污染税,汽车购置税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 职业竞技体育中的作弊问题
日本的职业相扑运动是他们神圣的运动,会有作弊现象吗?研究发现:会的!!!有重大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作弊,仅仅指望道德约束人的行为很难,比如反腐,可行的办法是提升惩罚力度,完善监管流程,让作弊的成本非常高。
- 为什么大多数毒贩和父母住在一起?
卖毒品的其实都是底层穷人,他们没钱自己租房子。也没人告诉他们风险程度有多高。(论信息的重要性,这也是中介赚钱的方法)
- 父母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重点在于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良好的教育,爱读书,经济能力),而不是为孩子做了什么,比如学区房,补习班等等。想要让孩子有什么样的素质,首先自己要有这个素质。
- 两条魔鬼法则
-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付出最小,收获最大。
- 作者为啥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科学实证法则,两件事情有没有因果关系,需要实证,而不是主观臆断,想当然下结论。
- 个人笔记
最后一条挺有感触的,今天在飞机上看杂志的时候也有一篇类似观点的文章,很多人多愿意为了孩子而亏待自己,吃的,喝的都先想着孩子,这的确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的爱,也是父母的伟大,但是父母给予孩子这些爱的时候,有想过这是孩子想要的吗?如果孩子不领情进而对孩子加以斥责,合适吗?从孩子的角度,也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过的好,最起码在吃穿上和自己持同样的标准。
总之一句话,要想爱别人,先要会爱自己。
三、《学会提问》
作者:尼尔布朗,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帮助我们甄别谣言。批判性思维并非挑刺找茬,而是用一种积极而谦虚的态度参与对话。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影响对方,是否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这就取决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 一些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 找准论题和结论,分析其论据是否充分、准确,逻辑是否合理。
- 避免二分式这样非黑即白的思维,多问怎么样,而不是对不对
- 李开复先生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回答
- 多问how,了解如何应用知识
- 多问why,理解为什么
- 多问why not,反驳任何一个想法
- 多和别人交流,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
四、 《关键对话》
作者:美国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和艾尔·史威茨勒。
- 什么样的对话是关键对话?
- 双方观点差距大
- 对话存在高风险
- 双方的情绪很激动
生活中这些频率不高的关键对话,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而我们在面对这些关键对话的时候,也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抉择。
- 如何应对关键对话?
- 思路一:拒绝傻瓜式的冲动选择
在对话的每个阶段,提醒自己关注对话的真实目的,一旦发现偏离,立即回到正轨。比如采用对比的方法:1)阐明自己的真实目的;2)说明不想实现的目标;3)问自己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 思路二:营造安全氛围
先考虑对话的气氛,然后才是谈话的内容。方法一:道歉+对比说明。方法二:创建共同目的,说明自己的目的,问清对方的目的,提出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 思路三:共享事实信息
区分开事实和自己情绪化的主观想法
- 思路四:了解真实动机
同理倾听法则。分四步:1)询问对方的观点;2)确认对方的感受;3)重新描述自己听到的话;4)主动引导
- 关键对话之后就是具体的决策
对话是过程,决策是最后的临门一脚。四种决策方法: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
2018.03.17-每周阅读-第三周
一 《由内而外的教养》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玛丽·哈策尔(美),揭示父母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影响。
- 儿时家庭的影响会对我们长大后对待别人以及自己小孩的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小时候家庭中父亲比较凶,自己小的时候可能会想着等自己长大了一定不要这样子,但事实是自己长大后很容易会用当时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管最后你会后悔这样不好。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内隐记忆,又叫做无意识记忆,我们很多未能处理的精神创伤就藏在“内隐记忆”中,但我们一般无法察觉。
-
父母的过去塑造了当下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跟孩子的沟通,会形成四种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安全型的父母能充分的理解和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内心会产生幸福感,就会积极的与外界沟通,成为灵活,协调,健康的人。
-
我们如何接纳自己的过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回顾自己的家庭经历,思考好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适时准确的把握孩子的需求。
- 个人笔记
同《魔鬼经济学》中揭示的教育道理一样,要用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自己觉得孩子需要什么。放广一点,书中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直面过去,认真倾听,有效沟通。其中有效沟通是最难的,也是难以从书中就掌握的,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对书中提到的内隐记忆,个人持保留态度,感觉像是作者主观想出来的,不能证实或者证伪。
二 《富爸爸,穷爸爸》
作者罗伯特・清崎(美),讲述中产阶级和富人不同的理财理念。
-
对待金钱的不同
i. 富爸爸积极争取,在能力范围内把每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每一次思考都促使他行动;把钱看作创造财富的资本,钱如果不能转化为资本,那你永远都是无产者。
ii. 穷爸爸则是逃避;把钱看作积蓄 -
冒险+行动 vs 保守+害怕失败
-
富爸爸给作者的四堂理财课
i. 别为钱工作。考虑工作更深的价值,面对一份工作,首先考虑的是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有些东西比金钱本身更重要,比如能力的提升,社会资源和人脉的积累。
ii. 分辨资产和负债。资产是给带给你正向现金流的东西。像房子/车,其实都是负债,因为你需要为他们支付物业管理费,保险费等。(但如果出租或者开共享车则是资产)
iii. 多思考,发现身边的赚钱机会
iv. 通过滚雪球效应,把获得的收益再投资出去,不断循环,建立起自己钱生钱的体系。 -
个人笔记
大学里看这本书的时候,触动很深,那段时间天天想着怎么赚大钱。。。现在回看这本书,传达的更多是一种理念,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项目,这一步很难!此外,自己的行动力真是好差!!!
2018.04.07-每周阅读-第四周
一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先河,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1. 弗洛伊德如何把梦与被压抑的欲望联系起来?
- 作者认为:梦是欲望的实现。我们真正的欲望,有时候会让我们难以接受和面对,我们选择将它伪装在痛苦和焦虑的表象之下。在梦里,这些被压抑的欲望会被呈现出来。
2. 弗洛伊德如何解梦?
- 梦的几个重要来源:童年生活事件;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有意义的早期事件。但是梦会把这些事件修饰一下展现出来,从而让欲望显得不那么明显,但是这也让梦不那么容易被理解。
- 解梦时可以考虑的四个细节:梦的稽查作用可能让梦看起来时反的;梦与人童年的生活关系密切;梦所使用的象征对解梦帮助很大;梦所表达的情感真实可信。
- 作者认为,梦的一个功能是适当的释放欲望,避免过度的能量压抑,这对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非常有益。
- 梦是意识和潜意识的通道
3. 个人小结
从能否证实或者证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为科学理论还是有待商榷的,因此,像对于解梦这样很令人感兴趣的话题,目前自己仅限于了解,不去深究。
二 《两性/亲密关系》
1. 本质是人际关系
- 最重要的环节是互动。 好比打羽毛球一样,不能只顾自己发球,而是要不断观察对方,调整自己,相互配合才能享受到打球的乐趣。
- 互动的开端是吸引。以貌取人是人的本性,因此,踏出门前就应该找到让自己自信的穿衣打扮方式。大胆利用眼神的技巧,进行密集坦荡的目光接触。
- 沟通过程中发现对方谈话中的“樱桃”词汇,顺着这些词汇往下聊,不当话题终结者;适当的肢体接触。
- 吸引成功后,建立相似性,展示互补性,是维持长久互动的基础。相似性的三个层次:1)兴趣爱好,男生喜欢一起做事,女生喜欢一起聊天;2)三观;女生在三观问题上比男生更敏感,一两种价值观的共鸣就能让对方产生好感;3)对感情的期待是否一致,了解对方的期待后,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他。
- 与对方互补是件有难度的事情,不必在这点强求。只需要发现对方感兴趣,而自己不曾关注过的事物,让TA知道你愿意为TA了解陌生的领域,就够了
2. 容易踩的红线:伤害对方自尊
从以下几个方面滋养对方的自尊
- 赞美。无论何时,抓住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黄金时间,毫无保留的夸赞。
- 热烈的回应对方的赞美。让对方因为赞美了你而感到喜悦、值得。
- 共情。在对方难过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学会安静专心地倾听,并适当说出对方的感受。
亲密关系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需要好好经营和维护。结果无法预期,但是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
3. 看清“受害者监牢”
遇到问题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来对待。
- 陷阱一:左右为难。生活中很常见,想创业,但是怕失败,想稳定,又怕收入低,等等。要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两个选择中选出一个。当然也可以都不选
- 陷阱二:对家庭死忠。家人做事的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我们,要经常思考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
- 陷阱三:牺牲。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在牺牲?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说“不”的时候有罪恶感,说好的时候又觉得不快乐,那么,你就是在牺牲。
- 陷阱四:依附。人们会希望改变自己,来赢得他人的关爱和接纳,要打破对别人的依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回自己。
受害者监牢是我们自己创建的,我们可以通过增进彼此对问题的了解,突破这堵无形的墙。要学会纠正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懂得自己对自己负责。
书中结语:
问题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当我们发现争吵、愤怒等诸多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对爱的需要,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原来一直都是爱。这个过程让我们摆脱了对爱的错觉,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见真实的自己和自己对爱的真实需求。
无条件的爱,是真正的成熟的成长。也让自己的变得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