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顺修逆修(春节礼物)——炼丹那点事儿22
从第八章开始的好几十章都在讲概念,没有讲修行方法(这块我来补)。这是这部著作的了不起的地方,它把丹经的各种概念抓出来梳理了一遍。
这种活儿最吃力不讨好,学刘谦变把壶还能上春晚呢,西派自己的历代门人,都没有一个注本,可见有多累。
人家开宗立派做祖师爷一定是有道理的,有一些嘴巴很轻浮的人,谈到修道人,就要返老还童,就要寿比南山。
好像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不值得一提,那中国修行界大可以歇菜了,能返老还童的上百年也轮不到一个,别修气脉了,烧香修庙去吧。
各人有各人的使命,各人有各人的本钱。
后天坎离,所以筑丹基。先天坎离,所以立丹基也。
修炼分先天和后天,每个人天分不同,对先天的开发,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这也是历代修行人最终成就的分际之处。
有的人在实修上,甭管多努力,天资所限,可是他另辟蹊径,青灯古卷的一辈子,把修行理论进行勘定整理,这样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说实话,拿做学问的功夫去打坐养气,好歹能多活几十岁。
那么先天后天都是什么呢?祖师爷这么来说的,“天地未分,先有此气”,先天之气起于天地鸿蒙之时,不但比天地早,更比人类早,“人物未产,先有此气”。
然后“一而三,三而一,一者炁也,三者精、气、神也”,“此乃元气、元精、元神”,注意,炁和气不是一个词儿。
“后天者,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交感之精”。“人在胞胎时,只有一点元气,并无呼吸之气”。
等生下来,脐带剪短,开始有了口鼻呼吸,进进出出的乃是天地间的混沌之气,人呼吸了这种混沌之气,就产生了混沌的思想,佛家管这个思想的主管叫做“识神”,丹道家到晚期也接收了这个词儿。
佛道双教一致认为正是这个思想的主管——识神引导我们,交织缠绕世间情仇爱恨,在每期生命中浑浑噩噩,循照肉体的本能发展和满足欲望,等到稀里糊涂把先天带来的元气消耗殆尽后,一再轮回不得解脱。
(道家这块比较不统一,有认为存在轮回的,也有认为死了以后魂魄在天地间只会存在一个时期,越来越消耗渺小,直到彻底消灭)。
所以修炼,就是努力找回先天,培养壮大先天。这种理想的修炼状态,是用来建立丹基的。
而实际操作中,元气、元精、元神天晓得在什么地方,一开始,还是围绕着后天的“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交感之精”来想办法,这种修炼的范畴,就属于修筑丹基。
行逆修之道,则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也。行顺修之道,则神生其气、气生其精也。
逆修元精,先要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精生。等这种精一再生成,就可以反过来贴补元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这叫做逆修。通常成年人,身体已经半好半坏的,就用这种办法。
等身体状态恢复的相当不错,如少年懵懂未知之时,就到了顺修了。也就是,元神比较强大,能够直接从虚空中涵养到元气,而元气则丰润到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时候,修炼人的外观就比较与众不同了,所谓面如紫玉、碧眼方瞳就出来了。
绝大部分的修行人都在逆修这个范畴内,所以学会凝神和保持凝神,是修炼的重中之重。
此前讲过,凝神有很多种,绝大多数是凝在下丹田处,也就是把注意力若有若无的搁在下丹田那个位置。注意力搁在什么位置,人的精气神也就往什么位置汇聚。
因为下丹田被激活后,会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在下腹部把真气压迫到和下腹接触到的各条经脉中,比方说最直接就是任督冲带四条脉,再附近又有胆、膀胱、脾、肝、肾、胃经和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脉等一大堆经脉。
可是,最接近这些气脉的并不是下腹部,而是头部。并且还多了肺、心、心包、三焦、大肠、小肠六对正经。
最实惠的凝神是把注意力搁在上丹田处。这段话是从来没过有过的,这个原理也是第一次有人告诉出来,这10来天专心过年,算送个礼物给大家。
我看有人讲,说凝神上丹田,容易高血压,也看有人讲,凝神下丹田,会血崩,所以,自己瞧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