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故事

老父放贷记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33人  谭元奎
老父放贷记

          (一)

  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把那几万元的积蓄从银行里取了出来。母亲说,现在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低,太亏。不如学老张、老王等人搞民间借贷,只要利率跟银行保持一致,手续合理合法,借钱的人多的是。

  虽然老父老母现在和我们分开居住,经济独立,他们的事我们无权干涉,但是作为儿女,我们不可能不闻不问。我说,现在是花花世界,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搞不好钱就打了水漂。父亲听后,连连称是。而母亲一脸踌躇,她说这辈子识人无数,阅人无数,单单练就了一副好眼力,只要看准了对象,摸清了对方底细,保准十拿九稳。

没想到,父母放贷以来,一直是顺风顺水,父母每年的利息收入还超过两老的低保收入,也不曾出现官司纠纷现象。这当然都归功于母亲那一副好眼睛,再加上她那一张伶俐铁嘴,再难缠的客户就禁不住母亲的三板斧。先说理,攻心;再诉苦,示弱;最后软磨,打持久战。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母亲总能见招拆招,应付自如。

(二)

父母的放贷事业一片阳光,我们也挺高兴,偶尔还勉励几句,希望再接再励。但这样的好景没维持两年,一些呆帐、坏帐就陆续浮出了水面。一旦在电话催讨不济事,作为掌门人的母亲就必须亲自出马。然而近两年母亲因为腰疾复发,出门行走已大为不便。于是登门讨债的重担就落到了父亲的头上。父亲为人心慈手软,面子观念特强,且胆小谨慎,要他出门讨账大不情愿,但是钱已借出,不可不收,父亲也只好硬着头皮在放贷的路上摸索前进。

母亲知道父亲的弱点,于是每次在父亲出门讨债前总要面授机宜。要父亲在客户家里见机行事,当软则软,当硬则硬,在心理上和言语上要占据主动优势,不能让客户摸清自己的底线。但父亲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应该说出门要账,父亲是扮演着“黄世仁”的角色,理当理直气壮,一副高姿态。但是一面对“杨白劳”,还没正面交锋,父亲先自软了。打个比方,父亲那天本来是去讨债的,但是到了别人家里,一坐老半天,闭口不提钱的事。倘若别人问起干什么来着,父亲脸一红,还掩饰着说,只是顺便路过,渴了,想讨口水喝,没别的事。如果别人提起说:对不起,今年还钱可能有些困难了,别人话还没说完,父亲就手一挥,抢先表态:急什么呢,今年还不了明年还呗,这都不是外人。

像父亲这样每次回去空手而归,进门之后,总要接受两个程序,一是像犯人一样接受母亲的细细盘查,二是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接受母亲“洗脑”。

后来,父亲也学聪明了,如果哪次外出执行任务无功而返,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就编好了搪塞母亲的理由,比如说客户外出未归,没有碰见人。或者说客户家里来了一大堆客人,人多马众,怎么好提起钱的事呢?

(三)

关于老父如何放债、讨债,这其间有怎样的曲折,我们不甚清楚。但母亲都了如指掌。哪天我们一旦回去看望父母,母亲就要满腹怨气地和盘托出。诸位如有兴趣,且请耐下性子,听我慢慢道来。

曾有一个叫万梓良的年青人,和父母借了一万元,用于购买农用车。贷款期限定于六个月,但是六个月转眼过去了,却不见对方的人影子。母亲急了,一个电话拔过去,听到的却是电脑录音:您好,您拔打的电话已停机。母亲情知不妙,连忙安排父亲去侦察情况。父亲到了万家,这一家人都围着父亲说好话,说车子买回来,一直没揽到好生意,根本没挣到钱,要父亲还宽限些时日。父亲耳根子软,见别人求情,只好打道回府。

父亲回家后,把情况一说,母亲气得直摇头,说父亲办不好一件事,既然贷款期限已到,起码要把条子换一换,再者也要把六个月的利息要回来。母亲一责怪,父亲也深感惭愧。

过了两天,母亲安排父亲再去,在出发之前,为了壮其行色,母亲还特地给父亲买了瓶枝江大曲。母亲知道父亲有个特点,平时言语不多,谨小慎微,但父亲一喝酒后,性情大变,不光口无遮拦,有时还有”豪言壮语”,母亲想利用父亲这个特点,喝点酒后,说几句硬话,发挥一些效果。

父亲那天带着一股酒气大踏步来到对方家里,别人正好在杀年猪,大宴宾客,父亲前脚刚进,即被万家人拖拽到酒席上,并安排在首座。父亲那天本来就有些微醉,此刻又被人劝了几杯,不多时,便晕晕乎乎了,下桌后还在别人家小睡了半天,待身子骨稍稍有了些力气后才一步三晃地寻路回家。父亲拢屋后,母亲就问事情办得咋样,父亲十分尴尬,答不上话来。母亲一急,就劈头盖脸地数落起来,开初父亲还忍着,一会儿便激发了斗志,趁着酒劲也大吼起来:“别人没钱给,我还能怎么样,俗话说万事都要留一线,难道还要我把事做绝吗?”蔫人发怒,势如狮虎。何况父亲仗着一身酒气,母亲一看,也有三分惧怕,于是便不再言语。

  (四)

也不是说父亲每次都是这么倒霉,父亲也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时候。曾有一个叫周生的客户和父母借了八千元,做点药材生意,借款期限三个月,三个月期限转眼就到了,为了打探一下虚实,母亲在头一天晚上就打电话询问,可是连打四遍电话,都是关机,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打电话,还是关机。母亲猜想,肯定是周生做生意亏了,怕别人讨账,所以关了机,省得耳根清静。于是便安排父亲到周生家里去摸摸底。

父亲去后,但见周生家里大门紧锁,空无一人。父亲十分诧异,便问周生的邻居,邻居说,周生的老婆因患上了子宫瘤,于前不久到州附属医院动手术去了。父亲一听心都凉了,心想周生家境本不富裕,而今又遭此不幸,这八千元肯定又成了呆账。父亲一边想,一边摇头叹息。

父亲回家后,母亲尚未开口询问,父亲就气呼呼地说:“讨账,讨个什么账?等猴年马月吧!”母亲追问究竟,父亲把情况一说,母亲的心也是凉丝丝的,呆在那里,好半天都不吱声。

晚上九点钟,父母关上电视,正准备去睡觉,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却是周生,父母又惊又喜。周生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来,激动地说,今天多亏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汇了三万块钱回来,正好把这次治病所欠的账全部还上。说完,周生便把那八千元的本金全部数给父亲,然后又掏出三百块支付利息,父亲将本金收入了,利息却是不收,父亲说,你们出了这么大的事,已经够可怜的了,我哪能还要利息呢?周生坚持要给,父亲说,这三百元就当是我给你老婆买营养品了,你看行不行?

周生见父亲执意如此,便不再勉强。

周生走后,母亲就埋怨父亲说,既然别人心甘情愿,主动支付利息,怎么不当收下呢?父亲说,周生家遭不幸,大折钱财,现在能把本金收回就算不错了,那能还贪图利息呢?再说周生现在正在难中,我们抬抬手,晾晾膀子,留些恩义,别人会记住一辈子。

(五)

别人都说放贷就好比滚雪球,越滚越大,但父亲的雪球却老是不见长,这其中除了父亲在收息方面缺乏力度外,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欲知端详,且看老父是如何给赵老四贷款。

赵老四,赵家村人,是一个种地的庄稼汉,也是父亲的老客户,虽然只和父亲借了五千元,数额不大,但在时间上却拖了三年多,条子就换了好几道,贷款信用记录严重不良。赵老四借钱一不是做生意,二不是修房子,三不是治病,而是把钱花在两个儿子身上了。这两个儿子是一对双胞胎,天姿聪慧,勤奋好学,于前年双双考入省里某名牌大学。两儿子的学费开支每年就要好几万,这么多年,赵老四东拼西凑,到处拉账,亲戚借完了,就找银行借,银行没指标了,就找私人借高利贷。

父亲每当到了年底,就要到赵老四家更换借条,修改日期。每当把借条锁进箱子,父亲就要当着母亲的面感慨一番,说赵老四的两个儿子人才出众,将来必有大作为,还说自己一生不羡慕别人钱财,独独爱慕人家人丁兴旺。

有一次,父亲去杭州到姑姑家玩了一段时间,母亲一人在家,因为一件急事,母亲急需几千元钱,而手头又不够数,于是翻出两老的低保卡,请二姐去信用社取钱,钱取回来后,母亲感觉不对劲,自己的卡里有两千块,而父亲的卡里却只有五百了,平时也未听说过父亲取钱用于何事。怀着疑问,母亲便打电话追问究竟,父亲开始还遮遮掩掩,后来才如实相告,父亲说,他这几年每次到赵老四家讨账,见赵老四供学生陷入困境,心中不忍,于是便把一千多块钱分几次赞助给老四的两个儿子了。

母亲一听,气得啪的一声挂断电话。

父亲从杭州回来后,母亲就和父亲坚持了半个月时间的冷战。母亲有两点想不通,一是父亲即或同情赵老四,借他的本金不收取利息也够仁至义尽了,哪能还倒贴着给钱呢?二是就算施恩于人,也不该瞒着母亲,应该商量一下才是道理。而父亲却分辩说,他如此行事主要是看上了赵老四的两个儿子有出息。父亲还讳莫如深地说,如今搞任何投资,都比不上人才投资,现在趁早播上恩惠种,将来必有大收获。

  (六)

去年的仲秋节,是父亲的六十岁生日。和往常一样,我们没有搞任何庆祝活动,因为父亲为人低调,不喜欢大酒大席,铺张浪费。那天,我们做儿女的都赶回了老家,给父亲送去了寿礼。

虽然我们一直没有公开父亲的生日日期,但那天屋里还是挤满了一屋来给父亲祝寿的人,我真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得知消息的。这里边有很多生面孔,也有我曾见过一面的熟人。我注意了一下,有那个叫万梓良的年青人,还有周生两口子,赵老四的两个儿子也都来了。屋里放满了别人送来的东西,有腊猪蹄、薰羊腿、活山鸡、上好的衣料、锃亮的皮鞋,漂亮的羽绒被,有的还当面给父亲献上数目不菲的寿金。

父亲那天很高兴,笑得合不拢嘴。当晚父亲还喝了不少的酒。在酒桌上,平常不擅言舌的父亲还发表了宏篇大论。父亲说他这辈子什么都看穿了,尤其是钱,这东西就好比是水,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着,今天在我手里捏着,明天就到了他兜里揣着,没人能够将它紧紧抓住,钱多了不用,就好比把水贮在瓦缸里,不光自己喝不完,时间长了还会变臭。倘若将它流出去,有能力的人得到它,就好比鱼儿入海,生活的天空会越来越宽广。如果是身处逆境的人得到它,就好比禾苗久旱逢甘露,不仅能缓过一口气,而且还能焕发无限生机。

第二天,客已散尽,我们做儿女的也将各自分飞。母亲忽然面露戚容,不胜伤感。母亲说,这么多年因为放债,实在是伤透了脑筋,已厌倦这种生活了,就想停下来好好地歇一歇,省省心。再加上父亲也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弄不好还把这点老本玩完了,到时候给我们做儿女的添了负担。

哪知父亲在一旁听得,大呼不可。父亲说,他的放债事业刚刚走入正轨,怎么可以收手呢?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他已经颇有心得,并且还总结出了“四不借”。

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忙追问哪“四不借”。父亲故作神秘,吩咐快取纸笔来。我忙不迭取来纸笔,老父摊开纸,笔走龙蛇,写下廖廖数语,我细细观之,牢记于心。为方便读者,现抄录如下。

一、无所事事,整天沉迷于牌桌上的瘾君子,不借。

二、涉世不深,不谙世务的小毛头,不借。

三、成天东游西荡,巧舌如簧,靠嘴吃饭的老油条,不借。

四、四体不勤,贪图安逸的“啃老族”,不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