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VAR等新技术的争议
卡塔尔世界杯的八强已经产生,休战一天,以便各队球员恢复,为之后更激烈的比赛,做好体能准备。
今天我们就聊聊,在球场上应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争议。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首次开始采用VAR技术(视频助理裁判),他们由现役裁判员组团担任,职责是通过多角度的回放视频,向场上主裁提供信息,协助主裁纠正明显的错漏判,以提高判罚的准确性。而本届卡塔尔世界杯,又首次采用了SAOT技术(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
对于已过去的小组比赛与1/8淘汰赛,观众们看到了多个进球、多次进攻,被以越位名义而否决、叫停。回放的视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很多越位,不过是差之毫米,或者更直观的说,是“体毛程度的”,对于这种程度的越位判罚,究竟有多大意义?!又有多大必要?!
或许有人说,就该严格执法,是怎么样,就该怎么样。可足球比赛,并不是跑步,跑多少秒,就是多少秒,终点线的仪器,严格判定,哪怕运动员的项链先甩过了0.01秒,也是他赢。这是比赛双方的激烈对抗,若以苛刻的严格而论,只要是罚角球,禁区中争顶的双方,百分之百有人犯规,想吹点球,裁判员一抓一准,无非这种犯规,在场上裁判主观认识中,并没有达到吹罚的程度。而在带球进攻时,铲球防守,放翻对手,就涉及到了犯规嫌疑,但主裁同样会凭借观察及经验,确认防守者对球而去,是先铲到了球,再碰到人,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出示黄、红牌。
而应用的这些新技术,在今年的世界杯赛场,不断的去打断一场比赛,动不动主裁接到视频裁判通告,吹停比赛,跑到场边,去看回放,在返回场地……原本好看的流畅球赛,仿佛一爱卡碟的影碟机,一会一停顿,又一停顿。甚至球员在进攻得手后,都要先看主裁,主裁则要看VAR技术裁判是否有异议,才能确定这球是否有效。当年巴西球员进球后的一刻,摇篮庆祝;德国金色轰炸机入球后的一秒,俯冲庆祝;非洲雄狮们破门后的一刹,滑跪庆祝……在今天,估计很难重演——毕竟狂喜的激情,无法等待。
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多次在社交媒体上,称“VAR毁了足球,犹如特效毁了电影”。他认为,VAR的介入打破了足球比赛的流畅性,“从而失去了很多在流畅连贯前提下,才会出现的足球之美”。他也对VAR是否能增加比赛的公平性保持怀疑,质疑是否“有人只要能控制VAR,就能掌握比赛了”。
足球比赛应该公正,执法应该严格,自然无错,可严格到了吹毛求疵,似乎也没有必要。上帝之手自当严厉禁止,但体毛级的越位,或许没必要那般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