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

133 过了腊八就是年

2022-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五福居主人

01 腊八印象

    从小对腊八的印象,就是腊八粥、腊八蒜。这两个吃食对于家人,尤其是妈妈和奶奶,意味开始忙活起来了。一锅多样的软糯的粥是腊八晚上餐桌上的定食,配着家里自制的小咸菜,暖暖和和甜甜的一碗下去,幸福也即油然而出。吃过饭,妈妈开始张罗爸爸开始剥蒜,自己开始调糖醋汁。家里瓶瓶罐罐都被取出来,姐姐一边摆瓶,一边挑瓶,那不大也不小,不高也不矮的,会成为宠爱,还要看密封性能、玻璃厚度,好像这一切都是最后腊八蒜好不好的关键。

    对于我,这一切的繁忙,都在指向未来,我知道,春节就要来了。春节有新衣,春节放鞭炮。腊八后,奶奶和妈妈就要做我最喜欢的五香瓜子。这是一个要耐心等待的过程,煮的香味通常只是序曲。这个等待中,我会跟着奶奶缝制布袋,装上煮好的五香瓜子、看着奶奶缝上口袋口,放在暖气片上烤。然后就看我时不时趴在暖气旁边,摸一摸,等着干的感觉,赶紧告诉奶奶,好等着她拆口袋尝的时候能给我一颗。

    于是,长着长着,对腊八的印记留在了家人团聚的烟火中。

02 腊八的缘起

    再长着长着,对于“腊八”突然生出了“思考”来。腊八是个什么日子?腊八是节吗?这么有风俗的一天,到底缘何而来?

    腊八,拆词解义的理解它是中国阴历腊月第八日。同为冬季,中国历法称十一月为“冬月”,而称十二月为“腊月”,说明本意已不在四“季”,而在“祭祀”。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解释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也有说法道:“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指向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腊”有“相接”之义,腊祭意味辞旧迎新,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向祖先回报一年的收获。腊月作为一年最后一个月份,是四季轮回交替的接口,意味着“冬将尽春将来”。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翘首期盼,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迎接“春”的来临。

    到了汉代,“干支纪月”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就是“腊八”。 “戌”代表温暖之气,所以以戌日腊祭,取寒往温来之义。而腊八喝粥,则取义于佛教寺院在腊月八日煮粥敬佛以及布施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纪念佛陀成道。

    “腊八粥”最早见于史料是两宋之交孟元老追忆北宋晚期开封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在宋代更早期及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见到相关记载。到了元朝,腊八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并且进入皇家,此后影响日大,明清两代帝王都在腊八赐粥百官。近代人夏仁虎《岁华忆语》中记载,“腊月之初,寺庙僧众游行街肆及大家宅第,曰化粥米,辄担载而归。至八日熬粥,加果栗分送人家,曰送腊八粥。”有的大户人家也效仿寺院,在腊月初七夜间熬粥,初八一早,敬佛供祖,分赠亲友以至邻里。寒冬中一碗热热的粥,传递着情谊和寄托。

03 异域腊八情

  又是腊八,现在不需要提前一晚就熬。电饭锅方便快捷。风俗还在,但已不能那么讲究,记得妈妈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配上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经常还会吃到花生、松子、葡萄干等。身在伦敦,好歹凑了白米、江米、小米、红豆、桂圆、提子干、花生,香甜软糯的基本面都可以保证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迎接新年的喜庆随粥香四溢扑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