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情商,是个骗局。
文/高毅
"怎样提高情商?”
“如果情商并不存在,何来提高?”
你怎么定义情商?
01 你所说的情商可能是并不那么回事。
当我们说情商,往往是指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把话说得漂亮;
当我们问如何提高情商,往往是问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甚至如何赢得更多人喜欢。
我去你大爷的。
你所知道的,可能是错的。
被称为“情商之父”的D. Goleman所提出的情商模型中,有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等五大要素,把情商比作会说话、会处事,甚至与中国式厚黑学相提并论,无异于断章取义。这一现象也说明,我们大多数人更注重于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忽视了与自己相处。
然而,即便如此,“情商之父”D. Goleman所提出的情商模型就是正确的吗?确切地说,尚不能证明。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存在异常类庞氏骗局,让人们把专业领域与大众领域相混淆,把“情感智力”与“情商”相混淆。
02 关于情商,更像一场庞氏骗局;
你知道“情商”是EQ,那你知道EI是什么吗?
EQ,全称Emotional Quotient,意思是情感商数,而在此前,有另一个权威概念,意为情绪智力,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I,两者有什么区别?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和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家D.J.Mayer和P.Salovey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理论。他们从临床心理学、哲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智力和情绪研究等范畴寻找依据,来证实“情绪智力(EI)”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实证测量。这标志着情绪智力研究的出现。
然而到了1994年,“情绪智力”因为一个叫做D. Goleman的心理学家与记者,而出现了疯狂转变。D. Goleman 出版了一本叫做《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畅销书,媒体甚至对此大肆宣传。“情绪智力”的思潮开始风靡全世界,甚至影响到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需要注意的是,《情绪智力》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通读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著作)。
1996年,《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被译成中文(译者张美慧),标题直接成了EQ,与情感智力原来的简称EI截然不同。1997年,由耿文秀、查波翻译的简体版本,标题直接变成了《情感智商》,然而原著作者D. Goleman仅在对比学术智商(academic IQ)与情感智商(emotional IQ)用过一次EIQ外,全篇都没有用过情商或EQ的说法。即便是作为非科学研究者的D. Goleman,也用词极其严谨。然而畅销书所带来的媒体挡不住各大媒体、出版商与写作者趋利的心。
就像有一天中国突然有了肯德基、必胜客,“情商”一词随之风靡。不测测情商感觉你都孤陋寡闻。1997年的某晚报还建议人们都去测测情商,在那个心理学家都不确定有没有科学测量方法的年代。
再后来,所谓的成功学导师、所谓的培训机构、测评机构都能从中获利。如果把畅销书比作和可口可乐、肯德基一样的产品,“情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卖的特别好,更恐怖的是,它披上了专业、权威的外衣。
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情商(EQ)”在我们大众领域受到热烈追捧,而“情绪智力(EI)”本身却因此在专业领域受到质疑和批评。
所以,平常一提情商,人们以为是如何与人相处,把话说漂亮;认真考虑的情商,以为是D. Goleman所提到的五大要素。而事实上,情商一词,在专业领域尚不存在。
03 真的情绪智力,不是如何对待别人,应该是如何对待自己。
你有没有觉得矛盾?一方面我们努力想要做自己,一方面我们努力要提高所谓的情商去克制自己。甚至忽略所谓的情商本质去取悦别人,在做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今,大众广义上的情商已经被指向情绪智力。我们不如承认它的存在,但保持情绪智力研究的严谨性。
情绪智力拥有五大能力:认知自身情绪、妥善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所以说自我认知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往往不去认知自身情绪,直接以外界反应为引导,调整甚至压抑自身情绪,到头来适得其反。
真正拥有高超情绪智力的人,首先认知自己,并懂得如何对待自己,内化之下,再去考虑如何认知他人、对待他人。最终才可能成为一个敢作敢为敢当,甚至敢言敢怒的人。否则,不断压抑情绪,迎合他人,只会让我们成为充满矛盾的人:不言、不哭、不笑、不怒——而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后记>>>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年不过五十,三十五年只做纯粹诗词书画。前日感叹说:“我知道自己有病,但我可能一生都改不了,也不想改。如果改了,我还能纯粹地写诗词,纯粹地做自己么?”
先生所说有病,是针对社会环境来说的。先生从不与人客套寒暄,只谈诗词,为人纯粹,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