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失败的班会课里的所思所想

2024-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华_ab01

学校班主任工作室要求:所有成员讲一节自己设计的班会课。

自己设计,很有挑战性。讲什么,很重要。

想起春节期间,在红枫广场一边看传统舞狮表演,一边欣赏夜空中的无人机表演,当即配图发了朋友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于是,决定设计一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班会课。

一切准备就绪后,决定先试讲一遍。在我的预设里,难点在中间部分半部分“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就卡壳了:

“同学们,在咱们学过的课文中,我们了解了很多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春节……”一个个节日从学生嘴里欢快地蹦出来。

“我们刚刚欢度了什么节日,开学来到了校园?”

“春节”“元宵节”

“春节童谣,相信大家还一定记得。”我刚一提起,学生们开始齐声背诵。

“大家记得这么清楚,那我想问问你们,二十三都要做什么?”

“吃糖。”

“还有呢?”

学生面面相觑:还有什么?

“二十三是什么日子?除了童谣里面提到的‘糖瓜粘’,我们还会做什么?”

学生们依旧面面相觑。

“你们家里面不炕锅盔吗?”我提示他们。他们摇头。“那家里就没有提前买锅盔吗?”

有学生点头“有”,有学生摇头“没有”。我有些难以置信:“这一天是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灶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如果你认得有干妈,要带着大公鸡、锅盔和灶糖,去给干妈过年呢。”

“还有这些?”看着他们听得时而一脸惊,时而一脸懵的样子,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小年的情形:

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家家户户开始发面。而我,也开始焦急的等待晚上早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去干妈家,得到干妈的礼物和红包了。

中午饭刚过,户户烟囱里便又开始冒烟。妈妈们在厨房开始忙着炕锅盔。

看着一个个锅盔冒着热气,被妈妈一个个的摞起来放好,小麦的香熏的我们差点流口水。但这时候却决不敢偷吃一口。妈妈老早就警告我们:今天的第一口馍,得让灶王爷先吃。

馍炕好了,妈妈开始祭灶。

只见她小心翼翼的请出新买的灶王爷画像,慎重的贴在锅台墙上,端出准备好的灶糖、香烛等祭品,一边把我们撵出厨房,一边吩咐爸爸放鞭炮。而她,则在厨房灶台前虔诚的跪下,边烧纸边念念有词。

一切完成后,我期待的时刻就来了。

爸爸拎着大公鸡,妈妈挎着锅盔、灶糖袋子,任由我前面疯跑着带路去干妈家。

到了干妈家,先是放鞭炮祭灶,接着就是送礼物、吃饭。大人们趁着难得的聚会时间,边吃边喝,边喝边聊;小孩子们则在院子里放着小炮、游戏,直到深夜。

年年如此。

那时候,小年虽不及大年初一隆重,但能得到多一份的礼物,还是很期待很难忘的。

如今长大,虽早已不再期待那份礼物,也听不到热闹的鞭炮声,但小年里,必定还是要买上一袋麻糖,炕上几个锅盔。传统生活中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而今天,我眼前的这一群孩子,竟然不知“小年”?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知道,不是家里没有这样的仪式感,而是他们更多的注意力被电子产品吸引了。

他们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童,除了“练功,练功,好好练功”之外,最亲密的伙伴就是手机了。

特别是在节日欢聚时刻,更是他们肆意玩手机的时间。至于过的什么节,要做什么,通通与“我”无关,在手机游戏的世界里,愣是把自己修炼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

虽然现在“节日”的名目更多,形式更丰富,但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在沉迷电子科技的同时,更需要在人间烟火气里修炼自我,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