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机器新娘》08:传播的原理
今天读第7篇《豪华饭店里的圣贤》。
主角是沃尔特·温契尔,1972年去世,是一位美国专栏作家,以揭露隐私著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狗仔队的领军人物,他同时主持电台、电视节目,创下每分钟讲话197个词的快速记录,这是他机关枪似的讲话风格。
维基百科中讲他“his talents did not adapt well for television, and his career ended in humiliation.”无法适应电视的媒介环境,职业生涯不体面地落幕了。
沃尔特·温契尔第7篇的插图是他的一则广告“沃尔特·温契尔在纽约”。大意是某个夜晚,酒吧人满为患,毕思灵的狗仔队说,人是够多的,但是没有一个鹤立鸡群的。我理解为没有能够作为八卦新闻的。
这广告有很强的时代背景,似乎沃尔特·温契尔在说竞争对手不如他?
读不懂,对第7篇的主旨没有影响。可能没有?!
对极端机械化的人而言,感知背负着冷漠的层层重压,这是从缠尿布的婴儿时代起就不断受到的压力。自然,要遭到当头棒喝,人耳的开关才能够打开来听别人说话。
这同样涉及到广告的原理。信息的源源不断,人是充耳不闻,过目不“望”的。在电筒公司出的跨媒体沟通策略《打破界限》的一书中,把人的这种信息状态比喻为一个防护罩,感官的关闭避免了信息过载。
于是如何打破这个防护罩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电通说的引出来,让人主动打开信息防护罩,比如人们喜欢听什么娱乐八卦,你就先制造一个八卦新闻出来,这则他感兴趣的新闻对他来说就是当头棒喝,让他主动搜索、阅读。
另一种是用不断重复口号来打穿受众的信息防护罩。可以理解为子弹不断打在防护罩的同一个地方,直到击穿。农夫山泉的品牌口号: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从句式来说,这句话有点长,也不合辙押韵,传播上多少是有些吃亏的,但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大家也记住了,而且被人们改造,用于其它场景,比如抄别人文案的说自己不创造文案,只是文案的搬运工。
重复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个信息包的重复,在不同场合不断说同样的话。比如冯巩在连续几年春晚在他的开场白中使用“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另一个层次是单一信息包内关键词的不断重复,这一次世界杯叶茂中做的“Boss直聘”和“马蜂窝”、“知乎”都是在一则广告内,至少两次重复了关键信息。
广告本质上是信息服务。注意是服务。这是初心。boss直聘提供了招聘品类中“直接跟老板谈”的品种价值。
“马蜂窝”提供旅游服务,这一类平台像“驴妈妈”、“去哪儿”……但广告没有在文字上明确提供同为旅游服务平台,它的品种价值是什么,只是重复”先上“马蜂窝。这是个行动指令,而且是个牛逼的行动指令,高度场景化的指令。你在准备搜索一些旅游资讯前,要展开搜索,用哪个平台呢?“马蜂窝”提供了它的答案,但理由是什么没有明说,用了唐僧这个超级符号,最后的“喔噢哦”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中罗家英演绎的那个话痨唐僧,那个唱《only you》on、on、on半天的唐僧。
从某种意义上说,超级符号是化解信息防护罩第三种方式。前两种方式都需要插上超级符号的翅膀。也就是用你本来就熟悉和喜欢的符号来组织信息。马蜂窝用了唐僧,知乎用了刘昊然,熟悉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符号,熟悉的流量明星,因为你熟悉所以你没有防备。
同样的传播用俗语谚语套话也是一个道理。你不设防。例子:说曹操,“曹操专车”到。
而沃尔特·温契尔的方式是电报式的语言、机关枪似的话,极富表现力。这个让我想起李立群先生曾经出境过的柯达广告。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关键词:konica 李立群。土豆网上有。
链接我就不贴了。我把广告语贴出来:
我說...人為什麽要拍照? 人活得好好的他為什麽要拍照? 喔...到底是為了要回味兒 回什味兒? 回自己的味兒 回自己和大家生活的味兒 回經歷和體驗的味兒 回感受深刻的味兒 回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味兒 什麽樣的照片才叫好呢? 拍得漂亮 拍得瀟灑 拍得清楚 拍得得意 拍得精彩 拍得出色 拍得深情 拍得智慧 拍得天真浪漫返樸歸真 拍得喜事連連無怨無悔 拍得恍然大悟破鏡重圓 拍得平常心是道 拍得日日好日年年好年如夢似真止於至善! 我的天啊!什麽軟片這麽好啊? 啪啦!KONICA COLOR! 它抓得住我,一次OK!
这个广告总长29秒,文案总共205个字,一口气不停,每秒要说7个字,何况要呼吸,要有前奏。
你可以挑战试试。这个语速还可以联想到华少念开场白。高语速有助于打穿传播防护,记住了。
沃尔特·温契尔把家乡小报的社会版,提高到大城市大报的高度。
(麦克卢汉指出——城市小报的办报方针有一个正确的预设:大多数人想看到自己的名字,想读到自己的婚丧嫁娶、旅游出行、邻里聚会的消息,这样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蛮有趣的。
这是朋友圈的写照。不不妨把朋友圈看成是众筹的八卦小报。
沃尔特·温契尔的本事就是把这个公式给移植到大城市来,讨好那些认为生活无聊而沉闷的人。这是众多杂志和报纸同样在干的事儿。
打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