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楞严经》灵性实相生命哲学

转:一心三藏——心体实相

2021-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陶语

文/西莲

关于人们常说的“心”,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话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心呢?

心,是哲学关于宇宙本体的问题,尚停留在唯物与唯心之争上,而二元思维没有彻法底源。究其本质,心物同源,隐显有别,如影随形。

心,从科学的义理而言,涉猎n维、n区域、无穷大与0合一的问题。我们这个世界只是n维投射出来的一个三维空间,有些人当中一时难解高维生命的智慧,也在情理之中。佛陀的应世,正是让我们突破三维空间的束缚,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入n维殊妙自在的境界。

心,佛教称为“佛”。“佛”是梵语,译成汉文为“觉悟”和“智慧”之义。这种智慧,佛教中有宇宙万有缘起说: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其中如来藏缘起,又作真如缘起,是《楞严经》的见地,亦称一心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让我们把格局、视角和心境放大……

今天,我们从一个角度切入,站在《楞严经》的高度,了解一心三藏——宇宙的真相——心体实相。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其奥义精髓离不开一心三藏。一心三藏所要表述的是宇宙人生唯一的真理,即《法华经》上说的“一实相”的道理。实相无相,实相空性,实相存在,实相无限,实相寂静,实相光明,实相真心。

一心三藏是佛陀率先发现的虚空法界的真理实相:它是无限的、绝对的、恒定的和不变的。既然是真理,既不能创造,也不可改变,绝对唯一,超然物外,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一心三藏是“觉”、“如”、“一”、“元”、“心”、“佛”、“性”等等名相的异名。

在中国道教称作“道”,在基督教称作“上帝”,在天主教称作“主”,在伊斯兰教称作“神”,在哲学界称作“本体”,在科学界称作“规律”,……

所谓一心三藏是指一心包罗体现三藏。三藏者,即空如来藏,简作“空”;不空如来藏,简作“有”;空不空如来藏,简作“中”。

“空”是觉知者,“有”是觉知对象,“中”是觉知过程。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为什么?说一即三,一心显现空、有、中;说三即一,空、有、中不离一心。

“空”当下就是“有”和“中”,“有”当下就是“空”和“中”,“中”当下就是“空”和“有”。

真相是非空非有非中,即空即有即中,现空现有现中。一心统摄空、有、中,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所以,“空”内含着空、有、中的全部,“有”也内含着空、有、中的全部,“中”亦是内含着空、有、中的全部。空、有、中就是一“觉”或者说是一“心”,这是宇宙的本质,宇宙的真相,再无其他。

这些阐述中,无非是说“体”和“用”,体用不二,体用一如。

如此,就是《华严》的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不二法门。

一心三藏,简言之就是一“觉”:“我”是觉知的对象,“人”是觉知的对象,“众生”是觉知的对象,“寿者”(时间)是觉知的对象,“银河系”是觉知的对象,“宇宙”是觉知的对象,“三千大千世界”是觉知的对象,“无量无边的法界”是觉知的对象,……

西方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第六意识在“我”就在。这跟所有凡夫的想法同频共振了。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连我们的大脑思维意识,也叫第六意识都是觉知的内涵、觉知的对象。人死后,还要觉知新的内容、新的对象。修行就是悟见本觉(一心三藏),本觉不生不灭。

第六意识是众生本觉生起的一个幻相,是在生时的大脑思维现象,它将随着死亡而消失;而我们的本觉是常恒不变的,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

众生之所以认为“人死如灯灭”,就是把大脑思维意识认作为“我”,我执坚固,认贼做父,上当受骗,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修行就是彻底离开大脑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体不动,对境寂然,让大脑意识回归叠置于如来藏的觉性上。

如来藏之觉性,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至简空旷,一觉常恒。一心三藏就是我们的本元真心,它不是秘密,却是深密,深深潜藏在万法之中:“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整个虚空法界皆是心的现象、心的折射、心的倒影。因此,佛教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回归一切生命的投影源,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得到大解脱、大自在。

如来藏这个名相非常有启迪作用:迷的时候叫“如来藏(cang)”,即如来隐藏起来了;觉的时候叫“如来藏(zang)”,即如来的无量宝藏打开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