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狠心的父母
这一两天都在和朋友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开学了,可以称作是万兽归笼,好像可以卸下重担了,因为孩子在学校就归老师管了;但是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特别回来的家庭作业足以让现在的中年老母亲秒变河东狮吼,纵你再好的脾气,都被孩子消磨得一干二净,所以说多了都是泪。和老师交流,老师会说现在的父母,自己关注几个公众号,读几本书就想着能把孩子教育好,简直了。老师说得最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最重要,毕竟孩子就是自己的复印件,原件是怎样的,那复印件就是怎样的。
特别看到这样的新闻更令人深思:前几天,江苏南京民警接到报警,一男子声称要用刀砍杀自己的父亲。

男子从英国留学回来10多年,一直不找工作,父子俩为此经常吵架。
父亲看不惯儿子整天在家没事干,一怒之下将给儿子买的轿车卖掉了,儿子得知消息后反过来把父亲的车给砸了。
父亲怒火中烧,将儿子家砸得一片狼藉,于是儿子又要砸父亲的家,还声称要砍死父亲。
即便警察赶到现场,儿子还是一个劲儿恶狠狠地冲向父亲。
视频中,家居和地板上星星点点的血迹,不知道是儿子的还是父亲的,看得让人心生悲凉。父亲说,儿子上学已经花了几百万,房子是自己给儿子买的,车也是自己出钱买的,他对这个儿子失望透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悲伤。
父亲伤心地大吼:「我不想活了。」他不明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却收获了一个白眼狼。
一位网友的留言给出了真相:「再成功的事业,也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父亲怒砸儿子的车子和房子,他的理由是:这些都是我出钱买的。
但儿子却不这么认为,在儿子的意识里,父亲的就应该是自己的,父亲没有理由拿回给自己的这一切。
在这次事件中,父子俩都有错,但这个错的背后隐藏的,是父母长期教育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早年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成年后带来诸多隐患。
年幼日积月累的错误认知,现在再去教育,哪里还来得及?
一位网友吐槽自己8岁的小侄子就像一个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侄子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但他却嫌弃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他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个被父母捧在手里的孩子,对父母没有一点感激之情。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得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一旦常态被打破,孩子很容易心生怨恨,甚至开始仇恨父母。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道: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孩子,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父母事事包办,会让孩子学不会感恩,付出越多的父母,可能越容易让孩子觉得受之无愧感。
一次去朋友家吃饭,我们边聊边吃。
朋友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光吃菜,碗里没有米饭,便问:「你怎么不吃米饭呀?」
儿子生气地回道:「你又没给我盛。」「不给你盛,你就不吃呀?」朋友边生气责备边动手给儿子盛了满满一碗饭。
明知道儿子的做法不对,朋友却还是动手帮了儿子,她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
是啊,这是一件小事。可今天一件小事,明天一件小事,很多小事凑在一起,就是一件大事了。
因为爱,我们太容易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什么事都帮孩子做,然而这对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害。
孩子不是突然有一天就学会独立的,独立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小事。孩子想要吃水果,自己去洗;想要准时到校,自己要早起;想要房间整洁,自己去收拾;想要穿衣服,自己学会扣扣子!
孩子每次在自己解决完问题后,都会收获到经验,上一次哪里做得不好,下一次我要改哪里。
在一次次反复反复的磨练下,孩子才会收获真正的独立。
看过一个短视频《离家》。
母亲十分疼爱孩子,每次孩子吃饭前都会帮孩子涂抹上果酱。父亲则比较严格,他给儿子一个行囊,让孩子到外面去独立。
可连续送了儿子很多次,父母都没能把儿子真正地送走。儿子在外面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立即跑回家,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在家等他。
可突然有一天,妈妈去世了,儿子在一夜间长大。当父亲再次把行囊交给儿子后,孩子终于独立地走出了家门。
视频中的爸爸,一次又一次坚定地把儿子从身边「赶」走,可以说是相当「无情」了。
身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明白,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
一只老鹰如果从来没有教小鹰飞翔,等小鹰长大后却突然要求它从高处飞下,那小鹰的结局多半会是粉身碎骨。
在孩子长大前,父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自食其力。
爱孩子,不要只心疼眼前,想要孩子未来能够生活得更好,有时我们需要一点「狠心」。
事事包办,只会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容易养出巨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孩子的爱是要培养她/他走进社会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