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的修炼

58.自由始于认识自己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19人  教育书评阿龙

58.自由始于认识自己

《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是20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名作,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即我们认识自己吗?这个追问看似没有价值,实则意义重大。当我们陷入焦虑、恐惧、贪婪、嫉妒、争斗、残暴的漩涡之时,我们往往是没有深层次认识自己,于是我们就被它们绑架,失去了自由。所以要想实现心灵的自由,我们就必须认识自己,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freedom from the known》,我翻译为“自由始于认识自己”。这本书有如辽阔的星空,里面尽是熠熠生辉、光耀璀璨的思想之星,让我们仰望也让我们平静,更让我们走向自由和解脱。

一、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在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殿前的柱子上刻着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看来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认识自己了吗,还是在忙碌的行走和奔波中常常迷失自己呢?我们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在克里希那穆提那里,他认为“彻底认识自己是性命攸关的事”。其实,不认识自己真的很引起很严重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把自己想象成“理想的我”,陷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地步;我们也会常常留恋“过去之我”,以过去的经验来看待现在和未来,导致做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我们常常用别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左右自己,我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记住了别人眼中的我,而忘记了做真正的自己;我们常常还会将个人和人这两个概念混淆,进而不能了解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受限,导致自己在茫然中看待个人、人以及人类的关系。诸多问题,都源于我们没有清醒地、深刻地、专注地认识自己,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由于完全不认识自己,人格才不成熟,所以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只有认清自己,才能认清生活的真相,才能找到真理,进而改变我们的内心的残暴、好强、恐惧、贪婪、嫉妒以及构成社会的所有劣根性。

二、  积极行动是自由的钥匙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对于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来说,不行动我们将一无所获。“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是否因为你太懒了,提不起劲来,可是,如果你的前方有一条蛇,或是你走到了悬崖边,或者你将被火烧到了,你难道不会马上采取行动吗,假如你看到自己受限制时所带来的危机,为何不采取行动?你眼见民族主义将危害到你个人的安全,你会不作出反应吗?”有时,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寻各种借口,这些借口让我们的时间白白流逝,让我们的事业毫无进展,如果我们已经身处上述险境,我们就不会这么做了,因为,如果不马上采取行动,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而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恰恰也是那么重要。

一是学会检视自己。检视自己是实现心智自由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经常检视自己才能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整个生命活动,才能更好的地发现身边的世界。我们还不习惯于检视自己,而是常常抱怨,抱怨时运不济、抱怨环境不佳、抱怨他人不好,好像我们是被冤枉了,我们可能会说

“如果外在情况不是那么糟,我也不会变成这副模样!”“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能完成自己的意愿。”或者“我是被不公平的环境压垮的。”抱怨外界永远不能帮助我们更好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只能回归于自身,对自己进行客观地检视。我们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在我们身上有着古代文化的基因,那些理论、偏见、观点、思想如包袱一样背在我们身上,所以先需将其放下,从一无所知开始去认识自己。我们当然要认真地观察和聆听,时时刻刻保持纯朴和谦卑、保持学习的姿态,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我的检视能力。我们还要保持中立。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要轻易去下结论,因为我们一旦下了结论,就很容易陷入错误的判断,这样就限制了心智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二、理清物我关系。首先要知道个人和人的区别。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个人只是局部的存在,他存在于某个国家、属于某种文化、社会及宗教。人却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适性的存在。人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福祉。个人是个受限、不幸而又饱经挫折的渺小生命。”“个人是人类的历史库存,人类的历史就写在我们身上。”个人始终是局部的、渺小的、受限的,如果我们仅仅只关心自己我们也就仅仅是个人,只有将整个人类的安危放于心上,我们才上升为普适的存在。放眼今天的世界,虽然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战争、饥饿与贫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许多问题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正是这些狭隘、傲慢与偏见让和谐的图画变得破碎不堪。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有责任,“而且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助长社会的斗争,分歧、丑恶、残暴和贪婪,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不幸都有一份责任。”所以,我们需要保持正念,承担起这份责任。

三是停止盲目追寻。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生的第一课就是不再追寻,只要一有追寻的念头,你就陷入了橱窗浏览的行列了。”追寻是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追寻理想、追寻认同、追寻富贵,好像停止了追寻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就让自己的生活陷入黑暗一样。我们这样马不停蹄地追寻,就好像在浏览一个个橱窗里面的精美商品一样,这样的追寻只能让我们疲惫不堪,钝化了反观自身的能力。我们的追寻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比如,你想买一辆豪车,那说明你还没有车,但在你想买这辆车前,你要先衡量一下你的经济实力,比如,你想当一个大老板,说明你现在只是一个员工或者你只是简单那么一想,连个员工都不是,我们的欲望往往要大过我们的能力,正是这样盲目的追寻让我们陷入了痛苦和焦虑。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时间,认为美好的梦想和向往的和谐会随着时间慢慢实现,而其实明天和未来是不可企望的,它的可能性太多,而只有把握好当下这一刻才能找到和谐。时间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说:时间是观念和行动之间的空隙。也就是说,只有行动,才能达成观念,否则,时间就起不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总想着做天边的事,而要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这样才能不再盲目。

  四是修炼觉察力。觉察力是一种洞悉了悟事物的观察能力。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也就是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才能投入我们的全部能量,去接近事物的真相。心理学家把对个人的了解比成一个橱窗,放在坐标中分析,可以分成公开我、隐私我、潜在我、脊背我,“公开我”是大家共知的,“隐私我”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潜在我”是自己也不知道,“脊背我”是大家知道而我不知道的,这样看来,我们只是部分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觉察的是潜在的我,也就是要注意觉察自己的潜意识,只有觉察到显意识和潜意识,我们才能看到完整的意识领域,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觉察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专注。只有专注到忘我,恐惧和冲突才没有机会占领我们的意识,专注是排他的。二是要全观。全观即整体的观察。不仅观察内心,还要观察外物,不仅要观察事物的整体,还要观察事物的细节,全观是包容的。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不带拣择之心,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情绪和言行,心灵自由的大门终会敞开。

三、活出自己是生命的清新

这一生只有活出自己才是勇敢的,有意义的,活出自己也就活出了自由和精彩。顾城说:“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这生命来之不易并且短暂无常,我们要更多地让正能量占据,积极乐观宁静地活着。活出自己就不要迷信权威。权威的话也许是正确的,但不适合你,你就要小心地加以拒绝,否则你便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你恐惧权威,你的能量就被无形消耗掉了。活出自己要正确看待“脊背我”,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自己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活在别人的言论里,而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你老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你就永远停留在做“二手货”的人类。”活出自己要学会独处。在这个嘈杂躁动的年代,我们不容易找到静谧的世外桃源,但学会独处,对于我们是必要的。只有在内心宁静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只有在自己空寂之时,灵魂和德行才能真正舒展,疲惫的心灵才能得到安顿,才能从爱恶欲悲恐惊中解脱出来。活出自己就不要攀比。活出自己就不要总是比来比去,跟别人比来比去就比丢了自己,你不能总想模仿别人的长处,如果你是一条鱼,你就要活在水里,如果你是一只鹰,你就要翱翔在苍穹,如果你是一只鹿,你就要奔跑在草原上。甚至你也不要跟自己比,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坦然面对,没有了比较,你也就收获了自由。活出自己要活出活力。袁了凡先生有言: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只有不纠结于过去的痛苦和局限,让那些过去的都过去,让那些该忘记的都忘记,让心智彻底地空掉,让思想也随过去而死亡,怀着看待新生命、新事物的心情生活,心里才溢满快乐、鲜活和热情。每一天都大死一番,获得新的重生。这就是彻底革新精神。

t-pu?�=z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