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心理简友广场

想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招数用错了,娃反而越来越不愿意等

2023-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雪屋随思

“延迟满足”在家庭教育中早已不算什么新鲜概念。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快乐,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听了“延迟满足”的定义,大家大概就已经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延迟满足”这项能力如此被重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而自我约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并且给孩子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不过,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后续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可以延迟自己对棉花糖欲望的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上都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延迟满足”并不是只依靠意志力的斗争,许多技巧的使用都可以达成“延迟”的效果。

那些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欲望的孩子,有的选择了不看棉花糖,有的自己躲在一边玩游戏。至于那些盯着棉花糖看的小朋友,则往往很快败下阵来。

研究人员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给孩子播放一些具有示范效果的录影带,让孩子们从录影带中的同龄人身上学习如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实验证明,拥有合适的转移注意力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个实验给我们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米歇尔教授也指出一些日常的小规定,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省下来等都是对孩子认知上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但是我身边有许多家长在实践中却发现,自己给孩子进行了几次“延迟满足训练”后,孩子不仅没有如同自己期待的那样,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获得提升,反而越来越不愿意等,有时候甚至一听到“等会儿”、“过几天”之类的字眼就大哭大闹。

问题出现在哪呢?

我发现,我们在培养延迟满足的过程中,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人为制造困难,被迫等待

比如说,我们明明已经给孩子买了生日礼物,却非不在生日当天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礼物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但是要明天再给你。

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吗?

不,这是在虐待孩子。

我们大可以自我代入一下,如果伴侣告诉你,我给你准备了结婚纪念日的礼物,但是我要等结婚纪念日过去了再给你。

我们是不是会恨不能锤他一顿,结婚纪念日都要过去了,那礼物的意义都要打折了,这个等待,等来的不是更美好的收获,而是打了折的惊喜。

更糟糕的是,有时候,我们随口给孩子说,“等一等,明天给你买”,或者“等一等,下次给你带”。结果等着等着,我们就忘记了。

这在娃心里形成的印象不就是,要么现在拥有,要么就永远也得不到了,那孩子不愿意等待,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顾一下“延迟满足”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延迟满足的核心在于“可预期的更美好的结果”。

我们是在为了未来可预知的更美好的事物而等待,是因为相信等待的价值所以愿意等待,而不是为了等而等,更不是人为制造困难去被迫等。

等待本身并不会让事情更美好,只有相信,经过等待和过程的努力,会有更美好的收获,才能够有力量去在等待的过程中与欲望对抗。

误区二:先A才有B,人为增加对A的抵触情绪

当我们想让孩子等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常会告诉孩子,“吃完饭才可以吃冰淇淋”,“先做完作业,你才能看电视”?

这话乍一听没什么毛病,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在喝药的时候,要先喝完苦药再吃糖呢?因为糖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奖励,是我们对自己喝药的补偿。

当我们一再和孩子强调,要先完成A,才能拥有B的时候,事实上就在暗示孩子,B是完成A的奖励,所以完成A是无趣的、是被迫的、是需要补偿的。

孩子并不会因为对吃冰淇淋的期待而觉得米饭更香,也不会因为对看电视的期待,而更愿意做作业,孩子只会因为希望赶紧进入下一步,而敷衍地完成当下的事项。随随便便扒几口饭,就宣称自己吃饱了,马马虎虎做完作业就赶紧跑去客厅开电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里的A与B之间并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我们认真完成A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B,相反,A是我们得到B的拦路虎,我们的娃自然会草率对付啦。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大概会更容易理解。

我们相信,运动会带来美好的身材,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美好的身材,我们愿意放弃一些当下的轻松,去坚持运动,这就是“延迟满足”。因为美好的身材是我们期望得到的更美好的东西,而且运动是我们达成美好的方式。

如果我们完全不在意身材,只想在游戏里制霸世界呢?这时候有人要求我们运动结束才能打游戏,那我们就自然会觉得是运动耽误了我们的游戏称霸之路,那运动就会成为我们不耐烦的项目啦。

可是如果有职业的游戏玩家告诉你,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状态,所以运动也是你在游戏中制霸的必要环节,那你是不是会更愿意进行运动呢?

同样一件事,当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态度,去寻找长远的利益和当下的积累之间的关系,会让我们更愿意在当下付出。

还是那句话,“延迟满足”不是为了等待而等待,更不是人为制造困难强行等待,而是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我们通往向往的必由之路,积累,会让我们一点点靠近期待的美好。

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体会到等待的价值,感受到积累的力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现实存在的,需要积累和等待的场景。

比如,需要等到圣诞节,才会有圣诞礼物;

比如,需要攒够一定量的零花钱,才能把柜台里那个最喜欢的玩具抱回家。

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不需要刻意制造,但我们要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等待。

不是必须要吃完饭才能吃冰淇淋,而是我们要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在可以吃冰淇淋的时候吃冰淇淋。用时间点来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条理感,孩子就会渐渐明白,不是吃饭阻碍了自己吃冰淇淋,而是我们有时间的规则要遵守。就像我们在春天时,要等待才能看见夏天的荷花;在秋天时,要等待才能看见冬日的飞雪。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是我们不让孩子拥有那个他喜欢的玩具,而是孩子的零花钱不足以买下这个玩具,所以孩子要等待,要攒钱。用数量的增长,和积累之后的获得,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等待的魔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技巧,来帮助孩子更容易地进行“延迟满足”。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画一个钟表,在上面画上什么时间是用来吃饭的,什么时间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什么时间是必须写作业的,什么时间是可以看电视的。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时间意识,也可以让孩子更有掌控感,让孩子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期待。

如果是需要数量的累积才可以达成的目标,我们可以在家里做一个进度表,挂在显眼的地方。画上拥有那个想要的玩具需要的金额,每天更新孩子当前拥有的零花钱,让孩子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正在一点点接近自己的目标,那孩子自然会更有动力。

“延迟满足”不是为了等待而等待,更不是人为制造困难被迫等待,而是在了解了等待的意义和积累的力量之后,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为了更大的快乐,而愿意等待。

充分让孩子体会到等待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愿意等待,才能让孩子自觉进行“延迟满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