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致死”“跳楼身亡”:比围观更可怕的,是围观人的“呐喊”
一
2018年甘肃庆阳西峰区19岁女孩李某奕,因班主任“猥亵”患抑郁症,几番上诉不得,最后只有跳楼。其实悲剧本可避免,女孩坐在窗台上整整四个小时,说还曾让消防员帮忙买爆米花,这都说明女孩还是有求生意识,只是周围的人冷漠的人太可怕,嘲笑、厌烦、不耐、起哄终于压断了女孩求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纵身一跃。
2017年6月19日,中山大学大一新生王耀东和同学第一次到酒吧。为免单3分钟内喝下1800毫升鸡尾酒,在“加油”声中走向死亡。视频显示:当喝到第五杯时,他走下台摆摆手示意不行了,但这被嘈杂喧闹的“加油”声淹没,他又重新上台喝下第六杯酒,最后倒地不起。
这些真实的悲剧让人心痛,更让人心寒。什么时候我们身边的人,成为了“看客”?又是什么时候成为了“加油助威”的帮凶?当看到生命即将凋零之际,不应该是挽留和叹息吗?什么时候竟成了哄笑的谈资?
二
鲁迅先生说,当他在日本学医时,看到放映片上日本人杀害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虽然与日本人一样强壮,但却麻木不仁时,他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因为这些人药石无医,救人只能救治身体,要想救中国,唯有以笔为利器刺痛国人麻木的神经,唤醒国识,于是弃医从文。
自此,写下了《呐喊》、《狂人日记》等勇于反抗旧社会的作品,旨在唤醒了行尸走肉般的国人,奋起反抗压迫和残害。
这一幕若是先生看到,该有多痛心?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人民已经站起来富起来了,再也不会因为国弱民贫而遭受压迫欺凌,可我们很多中国人却把自己代入到“看客”、“键盘手”、“吃瓜群众”的角色,三言两语就毁掉别人耐以生存的希望。
“网络暴力”是我最近一两年才知道的词,因为以前很喜欢一个歌手,直到他去世才知道他深受网络暴力的迫害,就连去世还被人恶意臆想。
看过知乎上,关于围观者的看客心理的分析:很多时候个体对于死亡的态度不仅是轻率的,还会将之看作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生活中,很多人在骂人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你去死吧”这种话。
不喜欢一个人就恶意地用语言摧毁一个人,施暴者的施暴成本极低且没有负罪感,作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去人格化,他们没有将对方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是某种无生命体的工具,这时候便可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合理化。
在新媒体时代尤甚,人人言论自由且不用负责,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充斥各大视频网站,正义的声音反而被淹没被质疑。发生这样沉痛的事件,人们第一反应不是怎么去阻止?而是怎么去参与其中?于是,用言语嘲弄用手机直播用一切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在这个爆炸的信息时代,他们只为了寻求生活的调剂品,却不知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
我记得在我的中学时代,有同学因为家庭和学业的困境,有自杀的倾向,我们班同学每天轮流有一个人去主动跟他说话,给他讲故事,生怕没注意酿成大错。好在最后,我们都成长了,没有故事,也没有事故。
不是谁都可以拥有坚不可摧的内心,强大到不在乎外界对于他的回应。很多时候,悲剧的发生往往是恶意地、无意识地推波助澜所致。蝼蚁尚且偷生,人是有多绝望才会去主动结束生命?在这一刻,我不要求你有大爱,请至少善良。
柴静在《看见》中说道: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如果不能探寻真相请闭口不言,你的一言一语都是引导这个事件走向的助推器。
我们的社会已经痛失了许多这样可爱的孩子,可见我们国民素质教育和舆论导向的缺失和错位。
少女在最绝望的那一刻听到了消防官兵温暖的话语“你以后还要结婚、会遇到喜欢的人、会遇到一个拼命爱你的人,就和刚刚拿到结婚证的我一样,千万别放弃自己!抓紧我!我拉你上来!”
所以,她谢谢他,谢谢他还愿意给她一些善意,只是这样的善意还太过微小,不能燃成希望的太阳来驱走她内心的灰暗。
如果遇见,请不要伤害。
如果遇见,请善良。
如果遇见,请摈弃其他,给她(他)你的爱
我们能多做一点,世界就少一分冷漠
他们就多一分想要走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