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有感

2016-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古道先生
  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很深,不是因为文笔,而是真实。

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听说过。给予的评价很高,拨开雾霾见青天的人。我不认同。那时我认为缺乏历史厚重感的东西无法反映深刻现实,没有经过历史选择的书,没有什么价值。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愚蠢和狭隘。

柴静并没有在书里过多的抒情,除了对事实的陈述,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心路。二十多岁的我,就像曾经的柴静,脑子里很多言情小说,带着与现实不符的浅薄小资,质问别人时把别人逼到绝境才罢休。我曾经自认能舌战群友,和别人吵架时非逼着别人离席而去或者跳脚彪脏话,我总认为这样就是厉害,这样才能显示我的嘴皮子多么的顺溜。后来读了一些书,慢慢的了解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不宽容。春风化雨才是最高境界。名嘴评论说王毅“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内心强大且安稳的人大概都是这样。

  德国人卢安克留在了板烈,待了十年。那种平等而又真挚的灵魂盘旋在山头上,盘恒在我的心里。曾经的我,有点愤青,有点愤世嫉俗,看不惯社会上的种种,梦想成为一个有名的人,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后来长大了,我甚至不能影响和改变家里人。最后,我发现我连自己都没有改变,依然愤世嫉俗,骄傲自大,外加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我的无知给了我强大的自信,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上时,我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慢慢的,读了书,看别人的故事,听老学者在书中将他们的人生,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我无法完全像卢安克,平等的看待每一个灵魂,但我会努力改变自己,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不为了改变世界而改变自己。

  我记得药家鑫事件,当时高三,老师没讲太多,天天备战高考,也并没有过多关注。看了《看见》,了解事件的经过以及背后的故事,我想起了马加爵,同样花样年华犯罪殒命的大男孩,曾经人们口中的大恶魔。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早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就像那些杀死自己丈夫的家庭主妇,她们一定是十恶不赦么?连自己的最亲密的人也能下手。背后的故事却是这些女人日日夜夜受到丈夫的虐待,长期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这些女人的情感得不到宣泄,愤怒无人言说,最后被逼到了绝境。人都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自成一座孤岛,死刑犯的罪大恶极也并不只是因为自己本身。

我想起柴静的一句话:“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里拷打出洁白。”药家鑫,马加爵等人的身上的疾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看见》这本书受到极大地关注就说明现在我们越来越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的艰难。我们越来越宽容,是因为理解。
  最后,柴静讲自己的事情。讲陈氓。那是她对往事的回忆,是对陈氓的感谢。读到那场晚会,罗大佑唱了首《光阴的故事》,没什么故事的我,跟着歌词一起哼唱,也濡湿了眼眶。人生就是这样,跌跌撞撞,到了年纪就会懂自己该知道的道理。正如有时候书本也要到适当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