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打假频现,买保险又有哪些陷阱呢?
在昨晚的315晚会上,曝光了大众途锐、山寨“核桃花生”、珠宝店抽奖猫腻等一众黑心企业,详实记录了造假过程、质量问题以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那么,购买保险又存在哪些陷阱呢?哪些问题需要拿出来打打假?
一、过度利用停售来进行宣传
保险产品是金融产品没错,但是它本身也是产品。是产品就会有生命周期,因此当一款产品停售,是属于正常经济现象。当然也有来自监管层面的要求,产品不得不下架调整,但仍不应过度解读。
在保险业,真实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会有部分业务员利用产品停售来做宣传,劝导大家速度购买,营造饥饿营销。
尤其是去年3月份和9月份,受保监会76号文和134号文的影响,大批返本型健康险和万能险停售,不少业务员借着文件发挥,大肆宣传保险产品停售消息,推动了3月份和9月份的销售热潮。
在浮生君看来,宣传停售消息本身是没问题的,因为可能有好的产品即将停售,那么提醒最近有投保需求的客户加以关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切忌进行虚假宣传,一不小心可能会触犯法律。

比如上面这张图,就是去年134号文出来后的典型错误宣传。图中标红的部分完全是与134号文没有任何关联的信息。更为恐怖的是,这个明显虚假的信息却因为具备促成的魔力,而被部分业务员未加以验证就大肆转发宣传,给保险业名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在315晚会打假的今天,这个陷阱有必要再次揭露一下!
现在国内保险产品保障越来越好,费率越来越低,绝不会因为某款保险产品停售,而导致之后再也没有好的保险产品可买,也绝不会出现以后产品大幅涨价的情况!
二、过度夸大保险收益
保险产品,本质是保障,请牢记这一点!
即使是理财型保险,它在资产配置中的位置也是处在底层的,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属于资金避风港范畴。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监管严格的环境下,保费投资渠道多数集中在债券和银行固收,投资收益是可预期并且稳健的,风险较小,当然也就意味着投资收益不可能会很高。

上图是常见的“理财型”宣传语句,单看每句话都没有问题,但是合起来就容易产生误解,主要有三:
年金领取的钱默认是留存在保险公司累计生息的,如果都领取了,则累计生息是达不到表述的数字的。比如上图1-59岁每年领取3100元,累计领取182900元,则累积生息是达不到4292991元的,因为被提前领取了。
投保人看到年金领取的金额、累积生息的金额和红利金额,会产生远超于保费的效果,这会投保人产生收益很高的“错觉”。这是因为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计算实际收益率。保险合理的长期复利收益在4%左右,是进行资金规划的重要工具,但绝不是谋取高收益的工具。
在演示利益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保证利率是多少,不能只看中档收益和高档收益,因为这是不保证的收益。比如上图中的红利1181203元,就是按照中档收益演示的,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目前保证利率最高的保险产品是3%。

三、谨防保险退保升级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却真实存在。会有些人伪装成保险公司或者金融管理机构的人员,称投保人已购买的保险收益太低,许诺给投保人种种好处,诱导客户进行退保升级,转购其“理财产品”。
这种骗术已被曝光,诸位也需要留心。
315晚会给各位生活中的骗术打假,浮生君今天给保险打打“假”!
我是浮生君,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人。请关注我,让我把专业带给你!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