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财富的“主题阅读”

最近在Scalers的读书小组,读了八本财报证券相关的书,具体书目参见:“财报与财富”专题读书活动启动。八本相关主题的书籍,近四个月的时间,实践了一次“主题阅读”,彻底经历了一把深入阅读的体验。最初读这些书的目的当然是想炒股,而且觉得看完这些书,就算成不了股神,至少也是半个职业的操盘手了。在看完前四本书的时候真的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发现自己能够用书中的公式和方法来分析公司了,能够看懂曾经觉得“天书”一般的财报了。特别是拿着财报对公司评头论足的时候,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顿觉自己可以横刀立马、纵横股海,财富自由指日可待。
紧接着就是阅读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这本价值投资的圣经,但却是越看心越凉,越看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了。看这本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书中有很多用加粗的字体标识出来的,类似数学书中"公理"一样的准则,紧接着会有很长的篇幅来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论证,有时甚至从相反的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在你努力的搞懂,并赞叹"讲的真特么的好,一定要牢记"的时候,突然,作者就给出一个反例,并且告诉你这条"准则"也不是那么灵验。然后……然后你就彻底迷茫了——"我到底该怎么做?我应该相信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在反复被这样虐待无数次之后,渐渐想明白,世界本就是复杂多变的,觉得一两条价值观、方法论就能理解和应对它的反复无常,是一种幻觉。我们被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教育太久了,面对复杂的选择就变的手无足措了。《证券分析》交给我们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答案或标准,而是正确的概念、逻辑推理和应对复杂证券市场的方法论。就像格雷厄姆在第一版前言所讲:“我们关注的是概念、方法、标准、原理,尤其是逻辑推理。”这套八九百页的书中处处都是定义清晰的概念、案例和逻辑推理分析,不断的揣摩作者的分析思路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逻辑思考能力最佳的锻炼。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自己原来和大部分人一样,最佳选择是购买低费率的指数基金,这也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看了几千页关于证券、炒股的书,发现自己现阶段不应该炒股,这种奇特的转变,只有这种大剂量的、深入的阅读才能达到。
现在的新媒体充斥着速成、轻松、捷径等等快餐式的消费品,但是真实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没有那么多的激动人心,只有在童话里青蛙才能瞬间变成王子。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想要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只能财务造假、会计操作。而要真正变强,只能像巴菲特2005年股东信上所言,每一天都努力“提升客户体验,削减不必要的成本,改进我们产品和服务”,就这样一点点的累积才会变的更强,“我们的行为效果似乎每天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日积月累,其结果却十分巨大。我们长期竞争优势的日渐积累,恰恰源自于这些日常不起眼的坚持。”这就是积累的复利效应,而快餐式速读是很难做到这种指数积累效应的。
最后简要的介绍一下这几本书,《用生活常识就能看懂财务报表》、《五大数字力》、《穿透财报》、《轻松读懂财报》,这前四本书另外加上附带阅读的肖星的《一本书读懂财报》,基本把财务报表中的细节,和会计操作的各种套路摸清楚了。
这几本书都是从“术”的层面来论述投资的方法和要点,而后面的《证券分析》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更多的是从“道”的层面来传递投资方法和理念,当然最经典的也是这两本书。
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相当于进入巴菲特的大脑畅游,而看《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则是从周边来观察巴菲特,不一样的视角和感觉。不过《踢踏舞》这本书的无论是从干货密度上,还是翻译质量上看,远没有《股东的信》(杨天南译本)高。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沙滩上寻找被翻译者撒上灰尘的五彩的贝壳的过程。(每每看被翻译摧残的书时,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是怨恨翻译者,而是恨自己不能流畅的看原版,不能狠下心坚持把英语学的趁手。)
《中国式财富管理》类似于一个说明手册,把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理财产品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从工薪阶层的保险、P2P,到超高净值人群、巨富之家的家族信托和家族办公室,都有所涉及,权当开扩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