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篇‖品牌和“团结更多人”的关系总结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豆角吖

品牌竞争的本质,让自己的人越多越好,让对方的人越少越好。 让自己的人越多越好,本质上就是搞好团结。这是战略层面的认识;所有希望品牌长期存在的品牌主都会十分关切这个问题。

“团结更多人”这一战略在品牌初创期的战术表现是“重信守诺”;刚开始,三五个人,七八杆枪(三五十五,七八也是十五),本来就没几个人,品牌主一般也没什么钱,(咱们就说白手起家的,王思聪少爷这样的二代不在此列),能做的肯定不是钱驱动大家做事,当然一点钱也没有,也没法干;此时最重要的就是“重信守诺”,所谓的“画大饼”,但是这个时候,“大饼”画的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没有边,但不能没有信用;对内,给团队成员的许诺,哪怕只是请人吃顿饭,给人带个早餐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得尽全力做到“重信守诺”,更不用说对外,答应客户项目交付这种可以决定品牌的生死大事,更应该做到“重信守诺”;但很多品牌活不到企业平均寿命,多是败在前者,对内,也就是对员工,一开始都不能够“重信守诺”,这种人,一次创业,迫于各种原因,就迅速榨干了自己的信誉值,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大起大落的企业家少之又少。

“团结更多人”这一战略在品牌发展期的战术表现是“学会花钱”;品牌发展期的最大特征是品牌已经实现盈利,这一时期很多品牌主会产生幻觉,这是劳资搞来的,你们都别想薅我的“羊毛”,此时最典型的行为就是“钱在自己手里很大方,钱在公司手里很‘谨慎’(xiaoqi)”:具体表现,对内:不会积极主动给员工涨工资,能拖则拖,能留就留,一些对自己公司业务最熟悉的“股肱之臣”就会陆续出走;留下的这部分员工脖子伸的和长颈鹿一样长,翘首期盼品牌主涨工资,老板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同样也会寒了这批老员工的心,于是内部开始摸鱼,副业,和竞争对手暗送秋波;简单一句话,是因为有钱了,没学会怎么花,更不懂战略上团结对自己有用的人而导致“自毁长城”。

对外,品牌的成长,离不开客户的“赏赐”,但是此时对待客户,已经不再如品牌初创期般虔诚,而是“门槛高筑”,美其名曰“公司规范化发展”(实际上多数都在抓紧吃品牌红利,在上游吃下游渠道的话语权红利,简单说就是对上边压价,在下游吃上游渠道的资源廉价红利,对下边提价);但实际上,很多品牌主没有意识到,ta还远没有真正做到行业最强,也没有修炼成“绝世武功”,却开始幻想着自己已然成为称霸武林的绝顶高手,像他们那样可以“欺上瞒下”,有人说,你说的这不是挣钱渠道吗?错,上游供应商你可以一分钱不给吗?你挣了钱,你却想着给上游友商少花钱?而且还想着给下游渠道提门槛儿,你赚钱,上游的“傻子”都知道,你转头告诉供应商,你给我便宜点~这算不算会花钱?肯定不算(当然你可以说我不会挣钱,我也不反驳)。

与此同时,好不容易有个对品牌发展非常好的助力机会,但依然会非常谨慎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低预算,最后搞成“西施的要求,东施的预算”,在品牌助力上也要求折扣,也是“没学会花钱”。这段话有点长,简单总结,品牌发展期,对员工“抠了”,对渠道自以为有“话语权了”,对供应商依然保持品牌初创期的“支付思维”,综合下来,这种不科学的“花钱方式”让自己逐渐瓦解自己的团队,削弱了己方力量,是品牌发展期走向品牌衰落的主要原因。

“团结更多人”这一战略在品牌成熟期的战术表现为“令行禁止”,换句话说,制度驱动,管理高效;品牌成熟期,品牌不仅实现盈利,而且内部的运行机制是系统完善的,业务流程是顺畅高效的;这一时期,更多品牌主头疼的却成为了“流程”,即“令不能行,禁不能止”;因为在品牌发展期那一套“口是心非”的“规范化发展”问题已经逐渐暴露。

对内:在品牌初创期以及品牌发展期埋下的隐患,例如老员工因为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益回报,会在第三个阶段,特别是自己成为利益集团一份子的时候(拿到了内部员工股份,或者其他期权等乱七八糟的),会对自己的利益看的比天大,这部分人,会由品牌发展的助力者变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者,因为ta要维护ta的利益,这一身份的转变,会表现业务流程上,很多事情逐渐推不动,有人认为这是流程问题,但实际上这个和流程没有绝对关系,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员工“团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理方式出现问题的外化,可能是上一代人(已经离职)的问题,ta走后依然存在,这相当于在利益上可能实现了统一,在组织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在思想上出现了破裂;品牌主想的是更大利益,成员只想着眼前利益。对外,更是如此,牵一发动全身,就不赘述。 

综上,品牌长久,和“团结更多人”有着攸关生死的重大关系;想要品牌立的久,团结更多人必不可少;品牌初创期,重信守诺;品牌发展期,学会花钱;品牌成熟期,令行禁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