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总结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1070人  我偏笑_NSNirvana

2018年12月23日,北京,晴,微冷,一年之末。
随手翻阅16、17年总结,不禁长舒一口气,我终究没辜负当时的自己,从16年巨大的变化与挫折中走出来,我用了两年。
有些偶然,或必然发生的寻常事,当时带来的只有痛苦,但时间久了,回头去看,才知道它们使我的人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如果不是16年中被拉去创业且失败,我的第一份工作大概是iOS开发;
如果不是16年秋招几乎被所有大厂拒掉,我入行AI可能要晚很多年;
如果不是17年初学校严禁毕设期间在外实习,我根本没时间写出二十多万字的AI技术文集;
如果不是17年中因为文章结识了黄钊老师,我也不会得到后来滴滴的内推;
如果不是17年底面试阿里小蜜被海青老师挂掉,我也就没了写书的起心动念,更不会来北京;
这些事,有些是因为选择,有些就只是纯粹的机缘。但仍旧,我对过去的自己负责,更对未来的自己负责。
17年底,有幸与人机对话领域极为资深的技术专家海青老师一叙,虽然颇受打击,但幸运的是,以之为契机,我意识到了自己知识体系的残缺与碎片化。恰好彼时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林瑞和老师希望向我约稿一本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相关的书,我便欣然同意了。
18年初起,我将几乎所有业余的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平均每周一万字,甚至春节假期也不例外。三月底,先于交稿时间两个月,我完成了初稿。
18年春节后,工作调整,我转岗到toB部门,频繁出差,工作性质更偏售前,文档材料的梳理反倒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与我的职业规划几乎不存在任何交集,我不得不选择离职。当时我也曾有所犹豫,是否入职满一年,又或者是书出版之后再离开,但我却从来不是一个甘愿浪费时间在错误事情上的人。四月底,我选择裸辞,孤身前往北京。当时也有人劝我试试阿里/网易,留在杭州。问我,为什么大家都是从北京回杭州,你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一月份的文章恰好做了回答:
『我发现我一直在追求一种“不确定性”。』
『我会拒绝一成不变或是一眼能看到未来的生活。当面临选择时,我会倾向于拒绝带给我“明确预期”的选项,哪怕这些预期都是“好的”。』
『我会投入变革的中心,我渴望能够亲身经历或亲手推动世界的变化。归根结底,大概是因为我还是不想失去“我能够实现我追求的东西”的可能性吧。』
18年中,在被频繁的问及『你为什么离职』『你为什么来北京』之中,我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了,什么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写了一篇《2011-2018,七年就是一辈子》:
『16岁,我讲"只要我努力去做,就能比别人做得好"、"我希望,我也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些影响"』
『17岁,我讲"我希望拥有让人羡慕的生活"』
『18岁,我讲"我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
『20岁,我讲"我希望我的思想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我做的事情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而这次,我更清晰的看到了未来:
『技术与工具的发展将人们从低价值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们得以节省下时间与精力去从事更有价值的事。人们不再需要迫于生计去从事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中去。 』
这是我所看到的未来,我将尽己所能,不遗余力去推动这一理想世界尽早到来。
18年5月底,我拒掉其它offer,不再从事自己已经高度熟悉的人机对话平台设计工作,而选择加入刚刚起步的滴滴AI Labs语音产品组,脱离舒适区,在真切的解决全新业务问题的过程中去磨练自己。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
半年来,伴随着产品组的快速发展,我有幸先后与各位PM搭档,与他们一起推动各个方向从一片混沌的不确定性中走出来,为不同领域的复杂项目定义明确的目标、架构、问题、抓手以及执行节奏。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收获毫无疑问是极为巨大的,通过洞察、抽象、对比、解构、架构,我渐渐得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用于处理复杂业务问题的方法论,也水到渠成的突破了多数PM只知执行而难有全局思维的天花板,不再只是某一特定领域熟练的执行者,而能从全局的角度去做洞察、权衡与价值判断,尝试输出一个方向的战略规划,即便纰漏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我也有幸拥有了一群关心我的同事们,这对从小到大都不讨人喜欢的我来说,还是非常难得的。
18年7月,我入职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取得了超预期收益。同月,应邀参加AI产品经理大本营线下分享,讲Bot Framework设计,近百人报名。
18年10月,我的新书《人工智能产品经理:人机对话系统设计逻辑探究》正式出版,短暂居于京东IT读物全国新书畅销榜第一。
18月12月,我有幸作为滴滴AI Labs内部培训项目首期主讲人,分享《AI PM方法论探究》,讲述近半年来我所理解的『如何正确的做事情』。同月,有幸获得滴滴产品部星耀优秀新人奖。
近半年,重新开始读书,算上去年,共约50本,以经济学与心理学为主。其中,对我认知影响最大的当属下面四部: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瑞·达利欧《原则》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黑天鹅》
罗伯特·西奥迪尼《先发影响力》+《影响力》
17年定下的目标,似乎只完成了写书一项。19年不敢有太多奢望,能够保持当下的成长速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看的越高,就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但还是,谢谢大家对我的照顾,也谢谢这个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