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油灯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碗油灯的故事吧,不过这故事可不是我的原创,是我看到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侯发山。
这个故事发生在河洛地区,也就是河南西北部一带,主人公是个大地主,人称康百万。单看看这名字,也知道是富甲一方的大户。
那这是个为富不仁的故事吗?地主剥削长工,最终恶有恶报?题目“碗油灯”又是什么意思呢?且听我满满道来。
故事一开始,康百万就在扩建自己的庄园,他家财万贯,庄园的规模自然不会小,于是聘请了木匠、石匠、油漆匠、雕刻匠等各类匠人干活。这些匠人们,披星戴月,早来晚归,为什么不住下呢?“那年月,兵荒马乱的,老婆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啊!”
康百万可不是个吝啬的地主,他为了让匠人们安心干活,除了每天给他们改善伙食,还有额外的福利。啥福利?碗油灯。“他让人在院门口的大水缸里装满油,白天捂上盖子。每天晚上工匠们走时,康家给每人分一个新崭崭的瓷碗,然后给每个碗里盛满灯油,再发个灯芯,美其名曰‘碗油灯’。”那年月,穷人家哪里能点得起油灯?所以这可真是一项福利呀,关键是每天一碗,不要还不行!
这样看来,康百万应该是一个大善人吧?可是怎么觉得心里总不踏实呢?他会不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打什么主意?
匠人们也是实诚人。他们端着碗油灯回了家,不好意思再把碗送回康家,怕康百万再给盛上油,便把碗都当宝贝珍藏了起来。“再说,那碗也太好看了,光滑洁白,耀人的眼。”怎么舍得丢掉呢,连使用都舍不得吧。
可是康百万怎么说呢?他说:“这点儿油对康家来说,那是九牛一毛。”于是,每天晚上下工后,康家的匠人们都能领导一碗油——新崭崭的碗,满当当的油。
你说,这康百万究竟打什么鬼主意呢?他难道不是像我脑海中的地主那样贪婪?他不仅每天给一碗油,还要送一个碗?这碗油灯里有什么机密呢?你现在脑子里是不是和我一样,蹦出了一个想法:难道康百万想用油抵工钱?
果然,日子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到,结算工钱的日子也到了。可是“这一年康百万破例没有给大伙儿结算工钱,而是说过几天给大伙儿带话。”有猫腻!一定有猫腻!康百万原来也是一个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大地主!
可是诸位工匠对康百万万分信任,因为他的品行在当地有口皆碑,于是大家便背起工具回家了。可是,意外发生了,匠人们在回家路上竟然都遇到了土匪,他们被拦路抢劫,被搜了身。对方确定他们身无分文之后,才悻悻地放他们回了家。
幸亏康百万没有发工钱,对匠人们来说,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啊!难道康百万知道他们会遇上土匪故意不发钱的?看来老康真是个好人啊,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工钱嘛,不急,过几天再去康家领了不就行了。
可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局。大家猜到故事的结局了吗?匠人们是否领到了工钱?康百万要给诸人带的话是什么?康百万会不会真的用灯油抵了工钱?这小说真是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啊!
当然我们很快也就看到了故事的结局,毕竟只是一篇小小说嘛!腊月二十六那天,康百万托人给大伙儿带话了:“那些装油的碗都是中上等的巩县白瓷,可以到集市上变现,算是康家支付的工钱。”
没想到重点竟然是那个碗!果然是老奸巨猾,虽然那碗很漂亮,但是真的就能抵了工钱吗?天哪,没想到,一个碗就能卖500文!——当时的一两银子值两千文,一个知县的月俸禄也不过就是两三两银子。那这匠人们可真是赚啦!好开心的结局!
不能不赞叹:千余字的一篇小小说,能写得这样跌宕起伏,实在是作者的功力了得。而且结局看似出乎意料,却又都在情理之中——前面埋下的一个又一个伏笔,就是等着这个结局浮出水面呢。
如果想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伏笔,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当然,我还想问问他们:我们能不能把文章的标题改为“良苦用心”?因为康百万实在是用心良苦啊!
而我们更想探讨的,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这是一个以善良体察善良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故事,碗油灯里,还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的善与信。
相信你和我一样,读完这篇语言精致、结构精巧的小小说,心里也是满满的温情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