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不能活成别人的样子!
1.你了解自己吗?
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职场竞争,包括想要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想要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最糟糕的是,就像一场突围,用尽了自己所学所知还是被困在原地。
看着身边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或是忙碌充实,或是自律自强,也有些人即使平常但还是能够自得其乐。
可自己却在很多尝试之后,仍然搞不清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在哪里?外界纷繁变化,让人目眩神迷。想要证明自己,却不知该怎么去做。明明内心担心害怕,却又充满渴望。
心理学对人的需求与痛苦做过很多探索。《内在动机》一书中提到,有现代实证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外界控制,如同一台运转的机械,或者说像一台电脑一样,处理着各种信息,做出应对方案并付诸行动。
当然这种结论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人如果是机器,就不会感受到痛苦了。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从人本主义角度提出,人是有机的生命体。并在《内在动机》书中列举了很多研究和科学实验,证实人的行为和感受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控制或刺激做出的机械反应,而是人天性具有主动性,喜欢探索、发现和接受挑战。
人在与外界发生联结中影响外界,同时也会通过感知了解外界,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具有自我整合的功能:人的一生,都是自我经历和人格发展的连贯。
就是这种自我经历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使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立的自我。
人各不同,千差万别。很多人的麻烦和苦恼的根源,是对自我的认知不足,总习惯把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依据。
用他人之长,他人的成功或价值,来设定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偏离自我的过程。愿望很难达成,难以获得心情愉悦。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你有什么,是你可以傍身立命的能力?
你最想要什么,是你渴望且不脱离实际的梦想?
你是一个可以身体力行的实干派吗?遇到困难和劳累,你能坚持不懈怠吗?
让自己清醒一点,在认识自己这件事上,完全就是一个关上门,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切不要被“美颜”“滤镜”给欺骗,尤其是那些没有养分的垃圾奉承、虚伪的恭维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越是早一点认识自我的人,就会在与外界的联结中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
常言说,知人者慧,知己者明。自我认知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要条件,验证并得以积累和历练的人生体验,就是人们在与社会联结中不断循环着反馈、调整、再行动的一个过程。
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在之后的求索中,克服困难,战胜失败中,获得自己内心最本源的动力。
2.人类天性会主动与外界联结,良好的关系和自我成长,使得内心充满愉悦。
《内在动机》作者,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与理查德.弗拉斯特,则从人文主义角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提出人们主动与外界交流,并通过有机整合而发展。人类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向内心深处的一致性与和谐迈进。
人内心需求与社会联结中会积极调整,从孩童时期就会自然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和规则。
心理学家们针对当代人的数百个研究对象,涉及社会不同阶层及地位,数据集中在6种类型的人生愿望上。
其中3种外部愿望:一是做富人,因为金钱能够带来权利和物质享受;二是做名人,因为名声可以为创造财富与提升地位提供机会;三是拥有美貌的人,因为美好的外形让人能够有机会更好地赢得关注,可以获得更多名利双收的机会。
外部愿望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带来的令人满意的生活,会给家人和自己获取更加舒适的房子、美食、医疗和乐趣的生活。
其中3中内部愿望:一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轻松愉悦;二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赞誉而高兴;三是实现个人成长,有能力获得真正的尊重。
内部愿望的实现会给人的内心感受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人们对外部渴望相比内部渴望更加强烈。临床心理学研究数据显示,物质成功与自恋、焦虑、抑郁和较差的社会关系有关,心理功能指标较差。
这与人们在渴望实现这些外部愿望的同时,无论是担心目标的无法实现,亦或是认为一定能实现,这些心理预期都会使人变得不安和焦虑,郁郁寡欢。过多强调外在努力,对自我掌控感不足,呈现出十分脆弱的心理状态。
叔本华曾说过,欲望越强烈,越贪求欲望满足的人,他所感受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人们关注在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关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自我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虚假自我”,获得的是“有条件的自尊、爱和尊重”。
内部愿望的实现,与幸福感呈正相关的关系。人们在根据内在的渴望努力时,会更有自尊心,感觉更好,呈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由于每个人获得的外界影响与支持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内心感受都是不同的。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无助的孤单,相濡以沫的神情……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是一种有机的状态,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种需求必须得到持续的满足,人类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导致功能失调。
外部愿望或说金钱及物质的渴望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毕竟这种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有着更多更大的诱惑。片面否认外部愿望是不客观的。只是外部愿望带来的身心代价却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认知的。
3.如何平衡好外部愿望与内心世界的平衡,获取内心与外界的和谐。
人的自主与外界人们在集体社会里,相互依靠,满足情感上的需求,也在家庭、团队、社会发生的各种关系中,从行为到后果相互影响。人们习惯接受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和规则,并随之采取相应的活动。
在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大环境中,个人努力的能量被放大。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和梦想虽然符合社会价值观所推崇的,但是可能并不能够适合每个人。以至于会有很多人感觉苦闷和不快。
《内在动机》中谈到如何设定自主的界限;如何通过对自我的认知,避免对自己的苛责和虚假;如何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列举了许多的案例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非常多的事实证明,当我们内部愿望越接近我们自己的能力,就越容易收获成就感,获得幸福开心的时候就会多。如果我们内心的愿望“我想”与“我要”距离我们的能力太远,我们就会深感无力,既而会被无法实现的目标折磨而痛苦。
人们需要对自己诚实,了解真实的自己,稿清楚自己有什么以及自己真的能做什么。
事实上,人们潜意识中总会逃避对自己的客观评估。人们常常会出于内心对义务和责任的逃避,或者是本身的恐惧,造成不同程度的自我欺骗。
美好的事情很多,但也许我们只能取其一隅。人生中,也许我们不是那个跑的最快的人,但也许我们是那个可以坚持到最远的人。我们能够站到山巅遥望远方,也能够在山脚下掬一捧山泉洗面,让自己清清爽爽。
很多人回去追求极致的自我,抗拒外界的规则。常常处处碰壁,很难获得预期的幸福感。
逃避与外界的联系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苦恼。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绝对与外界脱离的生活已经越来越无法实现了。
所幸的是,人类身上具有的不断奋斗和蓬勃发展的本性,虽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克制,但不会放弃追求幸福的希望。
即使我们年轻,人生阅历不多,可是回头看,一定会有自己认为值得骄傲的时刻,哪怕就一点,那就是我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地方。
也许我们忙忙碌碌,没有读过太多的书,更没有时间走太远的路,不了解更宽更大的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抬头看见湛蓝的天空飘摇的云朵,还是会心悦一茶一饭。
人生路途漫漫,我们最可以依靠的是:不违本心的我想要!我愿意!
而能够支持我们获取成功的是不慕虚荣,砥砺前行的力量:我可以!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