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母亲节将至,送您一份“打孩子攻略”

2020-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神兽大本营

前几天,许久没有尝过“巴掌”的儿子挨了我一顿收拾,原因是孩子奶奶在喂饭时他不想吃就挥舞着小手打了奶奶。

勺子掉到地上的时候儿子还没有意识到错误,但我的心中已经飘过了无数种“招数”,于是我掰过他的手,在手心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儿子“哇”得一声大哭起来,婆婆自然是心疼得要命,但我制止了她想要抱起孙子亲亲哄哄的举动,等他发泄完,问他:“知道我为什么打你不?”

儿子抽抽搭搭地说是因为不吃饭。

我说还有呢?

他说打奶奶。

——你看,什么都明白。

我说妈妈打你疼不疼?儿子点头,我又说,那你打奶奶疼不疼?他又点头。

然后我进行了总结性教育,自此以后(到目前为止),儿子基本上没有再出现过上述两种行为,有不喜欢吃的饭菜,也会好好商量,再没有用“暴力”解决。

看到这里,好多人会以为我是不是经常打儿子,其实也不是,只有在事情没有办法解决时,我才会采取“暴力”手段。

什么是没有办法解决呢?

第一,说“对不起”也没有用;

第二,无法弥补;

第三,触犯法律底线。

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你比如说关于“对不起”,现在许多小孩子犯了错还没等家长数落已经开始求饶,家长一看,态度尚可,于是就不予追究,孩子反而沾沾自喜,以为一句“对不起”就是免死金牌,以这样的小聪明屡屡在“作死”的边缘疯狂的试探,我家就不太认可这种做法——“对不起”必须有诚意,是真正认识到错了,才可以。

当然,认识到错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儿子画画时把桌子也“顺便”画了,挪开画纸时已经知道事情不太妙,于是过来向我“自首”,态度很诚恳,但一句道歉并不会让桌子恢复如初,那么就得想办法弥补,自己画的自己擦,小毛巾备好,开始劳动。

如果这两步完成了,儿子基本是可以免于挨揍的,因为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惩罚只是为了帮助他培养同理心以及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目的达到,完全没有必要“动手”。

前一阵子有这样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孩子在28层楼上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还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家长得知后,还是立刻对孩子一顿胖揍,并向邻居们郑重道歉。

在这件事上,群众们与该同学的家长出奇一致地站到了同一阵线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如果造成后果,几乎是无法弥补的。

而且这件事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很多时候,父母只因为“犯罪者”是小孩子就不加以重视,最后导致这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

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的一席话:“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我们说,许多人有自己信奉的宗教,所以他们无形之中就更有敬畏之心,而我们,就不得不通过某种手段,来培养孩子这种敬畏心。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种叫做“赏识教育”的理论掀起了一阵“教育改革”,他的主张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但周弘老师的理论也“害”惨了一批人,许多人简单地顾名思义,对教育的方法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以为赏识教育,就是对孩子无限的包容与欣赏,哪怕孩子打破了邻居家的窗户,也不会先去考虑对邻居造成的损害而是沾沾自喜觉得我孩子长大后说不定能去撇标枪。

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许多父母还是孩子不好就是一顿打的鲜明对比下,赏识教育变得格外出众。

但其实,人家并不是不让家长打孩子,而是说有些可以通过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来纠正来影响的行为,更应该从家长入手。

言外之意,解决不了的、严重的、本质的问题,该打还得打。

我周围有不少人,因为“不打之风”盛行,每次孩子犯了严重错误自己动了手以后都觉得无比后悔内疚以及自责。

“我怎么能打孩子呢?”

“‘专家’都说了,打骂教育不好孩子。”

“我真是个失败的母亲……”

然后打完了孩子再给三百个甜枣,搞得孩子反而有理一样,这样更不好。

我觉得只要家长不是为了发泄自己原有的情绪(譬如工作了一天本来就带火),然后在下手之前想清楚错误的严重性,综合看来仍然觉得该打的,那就打吧。你不会因为打了孩子就变成一个坏妈妈,反而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挨这顿打,变成一个“坏”孩子。

看完了我的故事,家长们可以放心地“打孩子”了。但最后还是要提醒家长,有几个地方是家长很容易下手但其实绝对不能打的地方。

第一是脑袋,有的家长喜欢戳脑门儿,一旦家长掌握不好力度,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

第二是耳朵,拧耳朵的技能虽然是每个家庭祖传的手艺,但无论多生气,也不要拧耳朵,因为即使是外耳,也是有很多神经的,尤其在冬天,拧耳朵很容易受伤。

我是怡朵,喜欢我的故事就关注【神兽大本营】吧,天下宝妈是一家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