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明霄雨知识频道想法

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到底是谁开的头儿?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60人  明霄雨

我上中学那会儿,脑袋里充满了无知的理想主义,听一个好口才的老师大谈了一番素质教育,就背井离乡,弃理从文,投奔了他去。

很快我就感觉事情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尤其是看着班主任整日把考北大挂在嘴上,容不得任何人挑战他为大家设计好的道路时。但以当时的智商,并不明白到底哪里不对劲。

后来,可惜是很久之后的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教育曾经是件挺个性化的事,还有人愿意去谈“有教无类”,学生在老师的心里还是一个个独特的人,他们还有机会从老师那里学到“道”和“理”,然后去做自己比较擅长和热爱的事。

为这样的教育划下句号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伴随着工厂的管理制度变革而出现的。

原因非常简单,工厂在雇用工人的时候,并不需要他们太有想法。需要创造力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更大的需求是一线安分的工人。只要他们能够按照流程和规则行事,在精细之极的工序中充当一颗靠谱的螺丝钉就行了。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认为要培养这样的人就要从娃娃抓起。于是1911年他组织成立了“普通教育委员会”,并采纳了管理学者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理论,开始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人才。具体方法包括采用统一的教材,标准的教法、通行的进度,老师用分数来衡量孩子,学校用孩子们的分数来评价老师,社会也用学校的升学率来评估学校。

是不是听着很熟悉啊?没错。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人类都上了太空了,这样的标准化教育不仅没有被撼动,反而愈演愈烈。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不是说国内才流行应试教育,人家美国是推崇素质教育的吗?你看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那些美国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业拔尖,还博闻强识、多才多艺,那不就是人们心中素质教育的样子吗?

但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美国顶尖大学的应试标准,把博闻强识、多才多艺也列为标准化的一部分了而已。国内的孩子们只知道成绩好就能考进好大学,但并不知道成绩好还有什么别的用;美国的孩子们明白除了成绩好之外还需要有体育特长、要有才艺、要参与公益,这样就能上好大学,他们同样也不知道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别的用。

就好比你觉得吃牛排要配红酒,这样才显得有档次,但可能根本就不觉得红酒有什么好喝的。

一位在常春藤名校任教了24年的老师威廉·德雷谢维奇甚至这样形容这些名校的学生,说他们争强好胜却心理脆弱;成绩优异却缺乏“常识”,认知与社会脱节;人际圈固化,难以和别人建立深入的感情连接;等等。

那说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呢?我觉得做到三点就可以了: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人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鼓吹博闻强识和多才多艺,但启发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它不帮人设计未来,而是引导人发现自己。

你看了说,扯蛋。但我认为,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参考书目:
《学习的升级》 - [美] 约翰·库奇
《优秀的绵羊》 - [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到底是谁开的头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