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冬至
一、诗歌
1,冬至(龙辅)
冬至宵虽短,孤眠恨自长。
枕单寒入梦,窗破月窥床。
2,减字木兰花.冬至(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3,至节即事(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4,冬至日独游吉祥寺(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5,冬至日镇江道(张弼)
万户笙歌长至日,一蓬风雨远行人。
买鱼沽酒俱收市,且自煎茶洗客尘。
6,冬至夜有感值初雪(陈忠平)
循环恒有度,阴极复生阳。
新雪玲珑白,寒枝落寞黄。
吾怀似流水,天道自汪洋。
莫为蹉跎恨,今宵梦最长。
7,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8,邯郸冬至夜想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冬至日(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10,至后(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二、故事
1,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出自《中国民俗故事》
作者:聂杨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时候,人们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以将这一天称为冬至。在古人的心目中,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家人团聚等。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和女娲有关系。上古时期,世间还没有人类,女娲便用泥土捏出一个又一个小人儿,看着这些小泥人儿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类,女娲十分高兴。
转眼到了冬天,天气十分严寒,女娲捏出的这些人受不了寒冷,耳朵纷纷被冻掉了,他们只得去找女娲帮忙。
女娲便用针线将人们的耳朵缝上。有一天,女娲缝好一个人的耳朵,转身要去找剪刀剪掉余下的线,她便让那人将线咬在嘴巴里。当女娲找到剪刀回来时,她看到这一幕,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女娲用一根线,将一头拴在人们的耳朵上,另一头让人们咬在嘴里,这样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后来,到了冬天,人们便找一根线,一头拴在耳朵上,一头咬在嘴里,防止耳朵被冻掉。时间长了,人们便将这个习俗改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和耳朵的形状很像。在冬至这一天,吃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寓意着耳朵可以不被冻掉,能够没病没灾,健健康康地过完一整个冬季。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与神医张仲景有关。
东汉时期,张仲景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任何疑难杂症都难不倒他。他医者仁心,遇到穷困的病人便不收诊费,还会免费送药,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有一年,张仲景回乡探亲,途中遇到暴风雪,气温骤降,天寒地冻,路上看到好多老百姓衣衫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张仲景发现有的人耳朵都被冻坏了,鲜血直流,他看到这番景象,十分心痛。
回到家乡之后,张仲景心里一直惦记着耳朵被冻坏的那些老百姓,担心他们不懂得医治,留下病根。于是,张仲景便叫人在空地上搭起了一个草棚,棚子底下放上一口大锅,在冬至的这一天,他将买回来的羊肉、辣椒、祛寒的药材,一起放进大锅里熬煮,香味便慢慢飘了出来。
一锅药膳煮熟之后,张仲景将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然后包进面皮里,包成一个个像耳朵形状的面点,再将包好的面点重新下锅煮熟,然后盛出来分给老百姓吃。大家吃一口面点,喝一口汤,全身暖融融的。
“这是什么灵丹妙药啊,为什么吃了之后,感觉身上舒服多了,冻伤的耳朵也好多了?”有人问道。
张仲景看到药膳起了作用,欣慰地笑了,他说道:“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这个叫作娇耳,这汤叫作祛寒娇耳汤。”
数年之后,张仲景因病去世,他去世的那天恰好是冬至,人们将他安葬在当年他发放娇耳汤的地方。
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神医,人们便在冬至这一天吃娇耳。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娇耳渐渐改良,变成了现在的饺子。
2,冬至吃豆腐
出自《中国民俗故事》
作者:聂杨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除了会吃饺子之外,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吃豆腐,例如南京的老百姓,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今天过大冬,豆腐烧大葱”就是南京人口口相传下来的一句民谚。
相传,这个习俗是从明朝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百废待兴,他定都南京,开始大兴土木,准备将都城修建一番。
因为这项工程十分浩大,朱元璋便将这件事交给了大臣刘伯温去办。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打下了明朝江山,朱元璋十分信任他的为人和办事能力。
刘伯温接下了这项工作,并一丝不苟地去推进,但修建都城的事情太多太杂,刘伯温一个人也是分身乏术,很多地方都处理不到。他只能将最重要的一些工作留给自己,剩余的事情交给别的人去办。
刘伯温有一个老乡,也在朝廷里当官,他仗着和刘伯温是老乡,平日里有几分交情,便在修建都城的过程中,伙同了一些官吏贪污了大笔的国库钱财。这件事情很快被刘伯温知道了,他勒令那个老乡将赃款退回去,不然就要禀告给朱元璋。
“我们是同乡,你不要这么不近人情,这笔钱我也给你留了一份,只要你不说,皇上不会查到我们头上的。”这个老乡想要贿赂刘伯温。
没想到刘伯温不吃他这一套,刘伯温看到他冥顽不灵,就如实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朱元璋最恨大臣贪污,立刻下令将刘伯温的那个老乡斩首示众。
刘伯温的铁面无私令其他贪官慌了手脚。他们知道凭借刘伯温的能力,迟早会查到他们头上,到时候也难逃一死,于是,他们暗中商量,决定恶人先告状,并制造了一系列的伪证,污蔑贪污的人其实是刘伯温,那个老乡只是他的替死鬼。
这些话被他们四处散播,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一开始并不相信这些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被传得有鼻子有眼,朱元璋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他开始起了疑心,怀疑刘伯温贪污了国库的钱。
刘伯温也听到了那些话,但他认为清者自清,并没有去找朱元璋解释,每天还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朱元璋在一次处理政事时,与刘伯温产生了争执,刘伯温据理力争,令朱元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朱元璋想到了之前关于刘伯温贪污的那些话,觉得刘伯温这些年居功自傲,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当场就下旨将刘伯温关进了牢里。
下朝之后,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道:“听说你把刘伯温关押进了大牢里,到底是因为什么呀?”
朱元璋还在气头上,说道:“他实在太过分了,居然贪污国库钱财,枉我对他那么信任,真是气死我了。”
马皇后又问道:“你说他贪污,可有确凿的证据?”
朱元璋摸着胡子说道:“人人都在说,难道我还能错怪了他不成?还有,他今天在朝堂上的那个样子,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贪污的事情,他一定能做出来。”
马皇后笑了起来,劝解朱元璋道:“人人都说的事情未必是真的,口说无凭,皇上你还是要亲自查证才是,不然这么草率地给刘伯温定罪,实在不妥啊。”
和马皇后说了一会儿话,朱元璋的气渐渐消了下去,他觉得马皇后说得有道理,便派人去将刘伯温从牢里放出来。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回去把这些年的账目整理清楚,给我过目。如果我看不出任何问题,就证明你是无罪的,没有贪污;如果有一笔账目有问题,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刘伯温什么话也没有说,点点头,然后离开了。
当时正值冬季,四处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刘伯温从宫里离开后,没有去整理账目,而是每日骑着骏马,四处欣赏雪景。
刘伯温的好友十分担心,纷纷劝他赶紧去整理账目,不要整日浪费时间去游玩了。刘伯温悠闲自得地说道:“这些年的账目别说三天,就是给我三十天、三百天,也整理不完啊。”
好友急得满头大汗:“既然你知道任务如此繁重,怎么还是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刘伯温不急不缓地说道:“着急也无用,我自有对策。”
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每日游玩,并没有整理账目,十分生气,更加觉得刘伯温是在轻视自己。
三天过后,刘伯温来见朱元璋,还不等朱元璋发火,他一只手拎着瓦罐,一只手拿着几本账簿,跪倒在朱元璋面前。
“你这是做什么?”朱元璋觉得奇怪。
刘伯温没有回答,他将瓦罐的盖子打开,里面飘出来一股淡淡的香味。朱元璋命人拿瓦罐到自己跟前,原来瓦罐里装的是小葱烧豆腐。朱元璋整日大鱼大肉,吃得发腻,看到如此清淡的豆腐,食欲大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完之后,朱元璋看着一言不发的刘伯温,忽然恍然大悟,刘伯温这是借着这道菜告诉自己,他就像这小葱烧豆腐一样,是一清二白的。
后来,朱元璋查明了贪污案的真相,将那些污蔑刘伯温的人都抓了起来。人们都很钦佩刘伯温的人品和智慧,因为刘伯温给朱元璋吃小葱烧豆腐那天正好是冬至,所以到了冬至这一天,人们便会做上一道小葱烧豆腐。后来,这个习俗慢慢从南京传到了其他地方。现在,许多地方的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会在餐桌上摆上一道鲜美可口的小葱烧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