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青春散文

节假日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81人  371f4714903f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达到一定年龄的人们都会说:比起从前,现在可以说是天天都在过年。

确实如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们都会有同感。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生活日用品基本上都是按人头定量,谁家都会保存有有关部门发放的粮本和各种票证,凭借此类凭据,到相关的售卖店内排队购买,颇费一番精力,而且数量也少的可怜。就拿我来说吧,1982年参加工作后,粮食定量仅有28斤,其中还有30%左右的粗粮,一个人吃也仅能维持个半饱。如果再来个客人住上几天,就得去街上黑市里购买4角钱一斤的议价细粮票,才能维持到月底。因工资收入仅有34.5元,即使有私下里的交易,也不一定能够买得起。吃饭就成为我这个四六不靠、单身一人的外地青年最为头痛的事情,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是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的事情。由此,也养成了包括我在内的多少代人具有的“扣门”作风,受到现在号称为“月光族”的年轻人们的诟病和鄙视,谁让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呢,总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吧。

说起那个年代,随时都有饿肚子的可能,哪还有对食物花色品种挑剔、选择的权力,更不用说吃好的了。因此,人们把钱用在刀刃上,每逢节日,家家都要竭尽全力地“拼凑”出一顿“美餐”,犒劳一下自己油水稀缺的肠胃。小孩子们也因此而盼望着过节,以图一饱口福,并将节日(包括自己的生日)牢牢地记在心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向大人们提醒着某个节日即将到来,给父母增添着无形的压力。可以说,当时的节日打上了鲜明的物质“烙印”。没有美食,节日就会过得没有滋味。而今,除了个人身体方面的原因外,每天有肉的饭菜已不再是奢求,大部分人家的饭菜质量确实堪比以往过年时的水平。而年轻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由于饱食终日,不仅不再为能够吃上一顿美食而心动不已,反倒因忌惮肥胖、影响体型而退避三舍,让张罗了半天的大人们心里产生很大的失落感,直呼“世风日下”、吃饱了撑的。

既然物质的吸引力大为下降,而精神方面的追求还正在建立之中,节日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还在按部就班地来到人们的面前,并在人们还没有调整过来之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内容。大家估计不猜也中,那就是假日了。节日与放假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人们不管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罢,都逐渐地将二者接起轨来,并利用大、小长假开展旅游、娱乐活动,使呆在家中过节的习惯慢慢地改变起来,就连人们最为看重的除夕年夜团圆饭,有很多人家也改在饭店进行,并引领着节日的时尚,可谓是“四海为家”了。由此可见,“节假日”一词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是如今欢度节日的新的内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