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观后感名篇品析影视生活

我用四年才等到一部这种超级大片

2019-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Sir电影

有一类电影,屡试不爽。

只要露面,就值得二刷三刷,甚至N刷。

片名一出,就自带口碑、话题。

比如《地心引力》(2013年)。

模拟了生命的起源,女主桑德拉·布洛克蜷曲的样子,犹如子宫婴孩。

《星际穿越》(2014年),诺兰9.3分作品。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离地球越远,探索人性更深。

《火星救援》(2015年)。

马特·达蒙实力COS造物主,种土豆,也种希望。

说类型,是好莱坞科幻大片。

但无一甘于平庸,吝于表达。

等了四年,今年终于又来一部,在内地定档——

《星际探索》

Ad Astra

如slogan所示——

终极真相,一触即发。

敢说,看完之后有极致观感:

生命的困惑有多大,对真理的渴望就有多强烈。

真正的大片,在卡司、在特效,更在格局。

不成文规定,好莱坞拍飞出地球,深掘宇宙的科幻巨制。

必须找全民公认的超级巨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代表“地球”。

所以,乔治·克罗尼牵手桑德拉·布洛克;马修·麦康纳邂逅安妮·海瑟薇;马特·达蒙搭档杰西卡·查斯坦。

但是,《星际探索》更极致。

导演詹姆斯·格雷(代表作《迷失Z城》)、摄影霍伊特·范·霍特马(代表作《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顶尖幕后,合力护法,为的是一个人的solo。

绝对的主角,暌别中国银幕3年的超级巨星。

布拉德·皮特。

由于《好莱坞往事》临时撤档,无缘大银幕,《星际探索》成为今年唯一一次通过大银幕与皮特亲密接触的机会。

他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派头,多年来,颜值不衰,塑造了数个经典角色。

《燃情岁月》《无耻混蛋》《间谍同盟》……

但,2019年,56岁或许是他魅力的最高阙值。

△ 2019年10月《GQ》大片

除了颜值,皮特的内心世界也更加丰富、深邃。

《星际探索》里充斥他的特写、中近景和独白。

360度怎么拍,怎么看都不厌倦。

相由心生,你以为在享用颜值,实则皮特终于在大片中裸露了自己的心。

他与该片的结缘,水到渠成,珠联璧合。

可以说,皮特也厌倦了“好莱坞往事”,作为比弗利山的A-list演员,他复刻了前辈巨星的成功模式。

婚恋轰轰烈烈,鲜花着锦。

事业上稳扎稳打,成为公认的优秀制片人。

旗下作品不是口碑之作,就是夺奖热门,毒辣的眼光,满格的魄力,成为他男性魅力的注脚。

《副总统》《大空头》《狂怒》《平常心》《点球成金》……

13年的《为奴十二年》、16年的《月光男孩》更是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是他还是不甘心,依然保留着金发男孩的一点天真,想搞清楚——

我到底是谁?

《星际探索》的剧本递给了皮特,这位制片人两眼放光,不想假以他人去演。

24年之后,继《十二只猴子》(特瑞·吉列姆执导)再度出演寓言式文本、内涵丰富的科幻片。

△ 允许Sir小小剧透,《星际探索》也致敬这部1996年的神作

皮特成为绝对,万中无一的主角。

没有他不行,他没演好,观众的信念也随之崩塌。

在采访中,皮特直言拍《星际探索》是不小的挑战,因为这个故事——

“是对传统科幻类型片的一次颠覆,是对自我的探索。

《星际探索》对类型片的颠覆,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呈现。

视觉上。

没有满屏的炸裂星战,寥寥几笔的战斗,追求一道光、一声响的写意。

但它又绝非空洞、简陋。

构图始终坚持“渺小与浩瀚”的强烈对比,寓意,人与宇宙、生命与命运的关系。

并且通过镜头的反转、运动、物体线条的割裂,刺激观众的紧张、孤独等情绪,完成与人物的共情。

色调上,想法更加大胆。

海王星,蓝色调。

月球,底色多是极简的灰白。

主人公来到故事转折点的火星,则用到最有冲击力,有饱胀感的红和橙。

像血

废土美学,辅之以极具赛博感的配乐,真是让人不联想到《银翼杀手2049》都难。

故事呢?对得起。

一句话能说完的,只是梗概。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航天工程师罗伊,他的父亲在20多年前去往外太空,然而有去无回。

罗伊将穿越宇宙,寻找失踪的父亲,并寻找当年任务失败的真相……

所以,就是太空版“爸爸去哪儿了”?

这么想,辜负了皮特的心血。

找爸爸,是明线,是任务。

但还有一个更震撼人心的故事,埋在罗伊身上。

就说一个预告中的细节。

罗伊眼睁睁看着空间站遭遇意外,他一脸平静,甚至冷漠。

即便当他被冲击波击落,急速下坠,他作何反应?

呼出一口气,微微合上眼,与其说是惊恐、慌乱,更像是一种释然、解脱。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有极强专业素养的航天工程师。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他身上确实存在某种巨大的裂缝。

这让Sir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段导演詹姆斯·格雷的采访,他说本片的灵感源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新闻发布会。

记者问“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啥感受,他的回答却是:

“推进器还剩下六升液氮。

格雷:我倒不是批评他,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是他无法表达或者思考登月之旅背后的意义。我觉得这种矛盾很有意思,宇航员在某种程度上要关闭自己的情感,才能完成这些伟大的冒险。当我们问他们站在火星上是什么感觉时,他们可能会和你讲火星土壤的成分。

罗伊也一样,面对周身事物,内心毫无波动。

当他从那场意外中生还,接受心理评估时,工作人员问他有何不良反应,他回答:

I feel nothing(我觉得没什么)。

劫后余生,却麻木至此,让他看上去像一个冰冷的AI(人工智能)。

当罗伊坐上火箭,前往外天空,宏大配乐响起,他笃定地说“我准备好了”。

看起来,很像《流浪地球》的吴京?

十分的英雄主义,对不对?

可千万不要被预告骗了,也不要被皮特的表演骗了。

有一个问题,提示观众:

罗伊准备好的是什么?求生还是赴死?

目的地是回家,回地球,还是去更深邃,吞噬一切的宇宙黑洞?

答案,只能去电影里寻找了。

甚至,不同人生阅历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

Sir为了推荐这部好戏,再暗示一下。

故事明面上是说罗伊找爸爸。

但父子关系在很多电影里,除了血统与基因的关系,难道不也代表:

自我的继承、割裂、叛逆。

与其说罗伊找的是狠心、消失的爸爸,不如说找的是真正的自我——地球上所有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修行。

罗伊的太空之行,每个星球的视觉颜色发生变化,眼前的景象也在更迭。

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之旅。

月球。

海盗横行的不法之地。

这是暴力。

火星。

光怪陆离,纸醉金迷,色香味俱全。

这是物质、性。

无论是地球,还是外太空,在罗伊眼里都又颓又丧。

即便身处最危险的任务,他都保持绝对的冷静和果断。

但唯有一个人,让他情绪波动起伏——

父亲。

换句话说,穿越了权势、金钱与性的罗伊(皮特),最重要是归于平静,依然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呐喊:

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

消失了20多年的父亲,选择背向人类、地球,独居外太空。

幸,还是不幸?

而地球上的罗伊被政府部门管理、被世俗亲情羁绊。

幸,还是不幸?

预告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场景,戴着宇航员头盔的罗伊,望向太空。

在头盔面罩映照下,也是在望向自己。

一场星际探索,其实是心灵探索。

我们借助罗伊的眼睛,开启凝视太空之门,踏上审视自我之旅。

回到最初我们对科幻大片的认知。

特效可以炫到爆、场面可以燃到炸,但是没有思考加以引导、衬托,它还是小。

真正的大片,大在勇气,敢问那个深埋内心许久的问题。

真正的科幻,幻在清醒,世人皆醉我独醒。

《星际探索》和皮特,邀你上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