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成为时间的朋友知识青年

《巴黎协定》后全球变暖反而加剧:人类是否已经来不及,或者还有机会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3人  康斯坦丁FL

在一场走得比人类更快的气候危机面前,人类可能根本就没有谈现实政治策略和妥协艺术的奢侈。

01

11月30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G20峰会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接受著名评论员、美媒特约撰稿人格莱美.范.萨特伦的专访。

在采访中特朗普谈到了中美峰会、中美贸易等关键议题。当被问到气候问题时,特朗普答非所问的回答“美国在环境方面做得很好,拥有最为纯净的空气和最为洁净的水。”

同时,特朗普习惯性的把问题根源指向中国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脏空气飘到了美国,让美国花费了很多的钱来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与全球气候变化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作为美国总统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特朗普接受美媒采访/环球时报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就发布了一份超过1000页的《气候评估报告》,报告中指出:

预估因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

对此,特朗普表示“我不相信”。他曾在很多国际场合发表过同样的言论,可见在气候问题上他的立场是无比坚定的。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6月1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他将促使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一决定实现了他在竞选总统时的承诺,同时也符合他所提倡的“美国优先”的思想。

他认为针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联合行动与他的“美国优先”思想相悖,可能会对美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根据协议条款,美国直到2020年11月4日,也就是下次总统选举之后才可以退出协定,到那时美国将成为全世界唯一不参与《巴黎协定》的国家。

此外,他将“气候变化”称为“骗局”,因为认为《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由此,很少人会相信他还会宣布美国继续履行这项协定。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乔治王子县的帕特克桑特河的火力发电厂/视觉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旦真的退出《巴黎协定》,对于全球减排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据欧盟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51.7亿吨,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当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

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将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位于华盛顿的非盈利气候组织Climate Interactive通过模拟各主要气候排放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得出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减排造成的影响:

按照目前美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到2025年,美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67亿吨。但如果美国遵照《巴黎协定》的自主减排目标,美国在2025年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到53亿吨。不仅如此,在其余国家遵守自主减排协定的前提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还将使全球气温在2100年多增加0.3摄氏度。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也变得更加重要。在波兰卡托维兹召开的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文简称:"COP24")已经结束,会议指出目前中国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要更多,已经成为了第一大碳排放国。

面对这个现实因素,中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在已经结束的COP24会议谈判的后期,中国同意放弃长期坚持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采用两套不同的报告体系(后面会对此展开论述),改为一套全球统一的衡量标准体系。

而在之前,针对美国提出退出《巴黎协定》的消息,中国有关部门的发言人也明确表示,无论特朗普如何做出行动,中国都会继续遵守有关《巴黎协定》的相关要求和配合其他国家努力达成协定中所设立的目标。

虽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所有人类都要面对的事实是——已经没有时间了。

近来的研究报告都指出,人类世界不再处于“近乎毁灭的边缘”了,因为人类已经走过了这个“应该回头”的节点,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也正因为这样,《巴黎协定》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02

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全世界195个国家同意了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巴黎协定》。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将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 。

2016年10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巴黎协定》于当月5日达到生效所需的两个门槛,并将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将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视觉中国

《巴黎协定》是继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同时,这也标志着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升级版,《巴黎协定》是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气候协定,为每个国家(富国和穷国)都设定了限制碳排放的标准,并提出一个所有人都能立即明白的宏观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内,最好不要超过1.5℃。

在IPCC看来,1.5℃的升温就是一个节点,超过它,海平面将会上升、洪水、干旱等其他极端气候将席卷全球各地。

同时报告发现,虽然1.5℃和2℃只差半个摄氏度,但是两者所产生的后果差异却是不成比例的。相比于升温控制在2℃,控制在1.5℃能使2100年时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减少10cm,这意味着1000万人将免于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于生存的威胁。

此外,相比于2℃,1.5℃下的极端天气会更少,生物多样性也会得以保存,作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水稻和小麦也能保证更大的收获量,以及数以亿计的人免于贫困的威胁。

但是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极为骨感。

就在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中显示:

一旦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 1.5℃甚至是2℃,那么将会为地球、人类以及动植物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同时特别指出,如果按照现在各国的排放强度,人类在《巴黎协定》中设置的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内,最好不要超过1.5℃——将在2030年左右可能失守。

《IPCC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发布/央视新闻

同样的坏消息也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WMO)的报告,报告中称过去四年是有记载以来最热的四年,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发展,到了2100年全球温度将轻易的上升3~5℃,远超1.5℃。

根据国家海洋中心的推算,3~5℃的升温意味着北极冰盖融化从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达0.74~1.8米,这将足以摧毁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岛国,同时包括迈阿密、孟买、广州和上海等海岸线城市也难逃劫难。

全球的经济损失据估计将高达11万亿英镑,而真的到那时,经济损失可能是最小的问题。

虽然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目前在全球的一些不被人类所忽略的地方,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过去几年,非洲索马里兰地区的70%左右的牲畜已经死于气候变化;苏丹和肯尼亚遭遇了2000年罕见的干旱,相反的是,在印尼等地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海啸;在越南,每年有数千人放弃湄公河三角地带的生活区,因为它已经被逐年上升的河水所吞噬。

在2018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新书《最后的冰川》中也可以看出同样的境况。该书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主任、海洋物理系教授彼得.沃德姆斯所著,在书中他记录了他在北极的一些研究与观察。

在书中,他表示“人类第一次看清地球是通过“阿波罗8号”上的宇航员拍摄的一张地球照片,在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蓝色球体的两端是白色的;但是,如今从太空往下看,夏天的地球北极看起来则是蓝色的,而非白色。”

《最后的冰川》/豆瓣读书

然而,实际情况说不定会更加糟糕。根据他的声呐研究结果表明,从1976年到1999年间,北极冰盖平均厚度已经缩减了43%。他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北极的九月将再无冰体,相对应将会对全人类的生存产生重大的影响,没有人能逃过。”

而在北极发生的这些变化,被一种物种提前感知到——北极熊。2016年,北极地区的大部分时间比正常年份温暖,海面结冰时间很晚。11月,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创下历史同期最低记录。尽管该月海冰面积平均增长速度快于正常水平,但在11月中旬的五天时间内,海冰面积减少了19000平方英里,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简称NSIDC)称,这一下降幅度在历史同期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海冰面积的持续萎缩对北极熊来说不是好兆头,它的存在依赖于北极地区的冰盖,但后者随着气候变暖迅速变薄和融化。正如保护组织“北极熊国际中心(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的首席科学家史蒂夫·阿姆斯特鲁普(Steve Amstrup)所说的,

随着海冰的消失,北极熊也会遭到消失的命运。

面对日益缩小的海冰,北极熊在想些什么呢?/网易科学人

面对这个现实,很多国内的媒体以标题党把这个现状解读为“全球变暖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90后的五险一金白交了”。

但是,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其中就包括有效的减排措施。虽然全球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减排,但是,根据一些报告来看,效果并不乐观。

03

2018年11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18 排放差距报告》,报告的主题是“人类距离决定自己命运的减排目标还差多远,以及问题出在哪里。”

这份报告的主要结论是,

如果人类还想在本世纪末达到 2°C目标的的话,必须将减排努力增加 3 倍,如果想实现 1.5°C 目标的话,则需增加 5 倍。

而且,实现1.5°C一目标的技术可能性正在缩小,因为如果按照当前的排放强度,本世纪末地球的升温将达到 3.2°C。

如果说 IPCC 的报告是一场全球火警的话,那么排放差距报告就是纵火调查”,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 Joyce Msuya这样解释这份报告。

同时报告发现,由于各国减排行动力的不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连续三年降低之后,在去年又上升了,达到了 53.5 GtCO2e(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且没有出现达峰(peaking,指趋势见顶,自此下降)的迹象。

只有占全球排放量 60% 的 57 个国家(总共有195个国家签署协定)有望在 2030 年排放量达峰,而如果到这一年仍然不能抵消全球减排差距,那么实现 2°C 的目标将“极不可能”。

如果以上的数据不能反映问题的严峻,那就用更加直观——可视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全球碳排放量与时间发展的关系/《纽约时报》

图中红线表示如果没有巴黎协定的情况下碳排放会发生什么:上升、上升和继续上升,直到203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达到每年70亿吨。

蓝线就是巴黎协定的承诺,在这两条线之间的就是一些国家的碳排放量(由于这是2017年的数据,美国还在碳排放量国家的首位)。

但是如果把时间跨度放大,就可以发现巴黎协定的承诺与真正“降低到2°C ”还有很远的距离。

为此,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尽快采取“迅猛的、大规模的”气候行动,这让在卡托维茨举行的COP24大会被寄予更大的期待。

在一个国际关系中多边主义原则频频会受到挑战的时代,可想而知这次会议谈判的难度,但会议的结果还算是满意的。

虽然在《巴黎协定》中各方都同意“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不高于2°C ,在此基础上达到1.5°C”的目标。为此,各国都必须指定并报告自主减排的目标,同时富国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觉得《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的原因)。

但是协定毕竟只是一个制度框架,想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规则作为支撑,而这正是此次会议的核心。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各国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都需要建立在一套统一的、透明的准则下。

此外,穷国表示想通过此次会议确定富国更加明确的资金援助的承诺,其中包括建立一个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将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在全球自由市场中进行交易,来达到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而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

但最终只有第一个目标得以完全实现,主要就是中国在谈判后期同意放弃原有体系,改为全球统一体系(前有赘述,在这里就不展开)。而此外,对于全球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由于巴西的反对,将留到明年底在智利举行的下一次气候大会上讨论。

穷国对于援助资金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回应,尽管回应对于这些国家并不是十分的满意。

2018年12月14日,波兰卡托维兹,联合国气候大会进入最后一天/视觉中国

虽然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反观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环境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决策的左右摇摆,对于减排的工作还是无比艰难。

对此,《2018 排放差距报告》就各国如何在本国施行有效的减排工作,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如果政府能够采取精心设计的财政政策的话,就可以释放巨大的减排潜力。这其中包括补贴低碳能源、逐步停止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并开始向它们征税。报告指出,如果在 2030 年之前各国逐步停止补贴化石能源,那么全球可最多减少 10% 的碳排放。

报告还提出,正确的碳定价对减排至关重要,如果在现有其他措施的基础上再把碳排放定价提升到每公吨 70 美元,那么在不同的国家可以实现 10%~40% 的减排,并增加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是,对于减排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政治和价值问题。

04

11月16日,在法国从南部地中海到北部的工业地区,爆发了2000多场以阻断交通委主要手段的抗议活动,抗议政*府上调燃油税。

这场抗议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没有工会或者政*党的带领,全靠社交媒体的发动和协调。由于抗议者都穿着法国交通法规要求司机在车上常备的黄色发光背心,因此这次抗议被称作“黄*背*心抗议”。

2018年12月22日,法国巴黎“黄*背*心”示威持续。最初是为了抗议计划中的燃料涨价,但后来演变成大规模抗议总统政策和管理方式的示威运动/视觉中国

抗议的主要对象是柴油税的上涨,今年早些时候,法国政*府宣布上调燃油税,从明年一月开始,柴油税将上涨6.5欧分/升(约合人民币0.52元)。而在这之前,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法国柴油已经上涨了6.2%。

除了增加燃油税,政*府还计划提高碳税,而这将进一步提高燃油价格。然而,柴油恰恰是法国最普遍使用的燃油,居住在郊区和乡村的社会中下层居民的出行高度依赖汽车。

因此,这一加税举措将直接增加这些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成本,同时人们在交更多税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任何有益的反馈。《纽约时报》采访了一位社会学家这样表示:

在法国,住在城市以外的居民,很难感受到他们交的税所产生的价值,特别在目前乡村、医院被关闭,市政预算减少,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下。

政*府对于抗议并不理解,因为他们觉得做的是对的。政府是希望通过加税等举措促使人们可以放弃碳排放更多的汽车,转而选择更为清洁的能源和车辆,以便更好的减少碳排放,同时碳税收入可以用于资助减排项目,从而应对气候变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抗议者抗议的并不是气候变暖和油价上调,而是政策制定的不合理(看到很多公众号拿前者来肆意带节奏)。

现在来看,法国政*府所施行的这些举措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有点力度过猛、脚步过大,从而造成了居民的收入危机。就像吴军老师在他的专栏中曾说: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两回事,在执行中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整,而不是一蹴而就。

就像很多政策开始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在执行之后,就会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减排的进行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在 这个月27 日,来自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的几名众议员联手提出了一项法案,试图在 2019 年引入 15 美元/公吨的碳税,并每年递增 10 美元,在 2030 年达到 100 美元/公吨。如果成为法律,它有望在 10 年内将美国碳排放降低 40%。但是,在特朗普当局持续否认气候变化和共和党仍然控制着参议院的情况下,该法案的前途并不乐观。

现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美国在2022年如愿的退出了《巴黎协定》,那么其他国家也可以做出同样的考虑与行动,尤其是更为贫困的国家。因为使用更为清洁的能源相比于化石能源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政府开支,让国家更容易陷入财政危机。

虽然这些穷国可以拿到富国,比如美国、欧盟等一些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但是很多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也正因为这样,让这些穷国没有信心坚持支持巴黎协定。

同时,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仅出现在一些穷国。就在COP24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俄国、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就站出来反对IPCC在10月发布的《1.5°C特别报告》的结论。

再比如,对于谈判进程和效果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办方波兰,在会议的过程中邀请了两家煤电企业作为赞助商,同时邀请他们来会场展示新型煤炭技术,想通过此举表明作为欧洲做严重依赖煤炭的国家,缺乏放弃煤炭使用的意愿。

2018年12月10日,波兰卡托维兹,抗议者在美国官方代表团的小组讨论期间反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视觉中国

同样严重依赖煤炭产业的澳大利亚也表示了缺乏退出使用化石能源的意愿。

美国也在会议间隙召开了一个叫做“美国创新技术激活经济动力”的分论坛,旨在推广“更为绿色和清洁”的化石能源。

但是在环保人士的眼里,尤其在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形势下,是没有“清洁”的化石能源。结果,会场现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抗议者们用横幅挡住了发言席,并且齐声高唱“把它们留在地下”(指不要继续开采煤炭石油能化石能源)。

还有一些批评者对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所担忧。因为它们认为碳交易创造了错误的激励政策,既然减排可以来换钱,那么在有人在来买之前,就没有必要减。

另一种担忧来自于如果当碳交易拓展到地球森林资源的时候,但那时造林和毁林都可以生成一定的碳排放额度,结果就会造成森林种植园和限制原住民进入森林(森林资源被属于国家)的出现,其中必然会包括暴力手段。于是,很多抗议的人在横幅上写着“碳定价就是殖民主义”。

抗议队伍的最前端是“碳定价是殖民主义”的标语/《好奇心日报》

虽然遏制排放的全球行动目前遭遇了很多阻碍,掌权的右翼民粹主义者并不打算为此付出过多的精力。此外,在减排问题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对于一些观点上的妥协和让步。

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一场走得比人类更快的气候危机面前,人类可能根本就没有谈现实政治策略和妥协的艺术的奢侈。

那么,对此人类该怎么办?

05

在接近COP24大会尾声的 13 日中午,马绍尔群岛等多个小岛屿和低地国家——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各种灾害与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国家——紧急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多位代表情绪激昂地发表演说,希望敦促各国可以暂时搁置争议,尽快采取行动。

因为对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国来说,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这关乎生死存亡。 

在大会闭幕后,小岛屿国家联盟主席、马尔代夫环境部长 Amjad Abdulla 告诉媒体,他们对会议结果“不完全满意”,但这个共识是他们“可以先用起来的”。 

同时也表示“有了规则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实质行动,规则等于零。”

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政策和战略主任 Alden Meyer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世界上所有的协议文本都不会降低一个分子的碳排放。我们需要实际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因为担心会谈缺乏成果,三次抵达卡托维茨干预。在会议仅剩两天的时候,他来到会场发表了一场讲话。

这是应该达成政治妥协的时刻,这就意味着牺牲,但它将惠及我们全人类整体。他还说如果这场大会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将让我们阻止失控的气候变化的最后机会破灭。这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自杀性的。

明年9月,他将在纽约主持的气候峰会,将主要探讨今年遗留的减排抱负问题。在卡托维茨的谈判收官之际,他告诉媒体,

从现在开始,我的前五件要紧事是:抱负、抱负、抱负、抱负和抱负。

2018年12月3日,波兰卡托维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发表演讲/视觉中国

因此,全人类对于气候变化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真正的行动起来。

对于怎样行动,我有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对于国家间来说,应该搁置争议,尽快的行动起来。大国、富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去帮助弱国、穷国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过渡。而不是像特朗普政府那样只顾自身利益。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另一方面,在《巴黎协定》中引入更加高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管体系,必须是全球统一标准的、公开的和清晰的。同时这套统一标准可以适用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以便更加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虽然其中有些国家会做出牺牲和妥协,但整体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再者,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政策的过程中,不应该操之过急,更不应该把它作为突显自己政绩的工具。需要细致考量自身的情况之后,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经济和政治的举措进行试点,如果效果良好,再进行推广。

同时,向城市管理者倡议让社区参与城市发展决策,使气候行动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公平地惠及各种人群,特别是低收入和弱势群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为了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在这点上,一定要吸取法国和马克龙对于清洁能源改革的经验,不要重蹈覆辙。

最后,对于每个人类来说,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是国家领导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存都有极大的关系。

正如加拿大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内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在她 2014 年出版的著作 This Changes Everything(“这会改变一切”,理想国与上海三联书店 2018 年 1 月出版的简体中文版名为《改变一切》)中所说:

应该通过气候行动创造一个更公正的世界,但这不是靠精英的行动,而是大众的。

《This Changes Everything》/豆瓣读书

也只有当每个普通人真正的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之后,才能让气候行动得以更好的进行下去,才能和国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共同应对严峻的困境。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能做些什么?

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首先,根据科学家估计,每年美国将有高达40%的食物被浪费,然后这些被抛弃的食物会运送到垃圾填埋场,之后它们会进行分解,产生一种温室气体——甲烷

所以,对于食物的购买,提前列好计划,避免冲动消费,尽可能在冰箱中的食物坏掉之前吃掉它们。

第二,就像我国,私家车拥有量已经非常巨大了,所导致的就是人均碳排放量将无法估量。所以,在平时上下班或者出门游玩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请尽可能的选择公共交通、或者骑自行车,这样会最大可能较少碳排放量。

那如果对于一些短途出差或者旅行的话,是选择飞机还是高铁、火车呢?现在很多人肯定会选择飞机,因为它更加快捷和方便,省去了很多时间成本。

但是,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在以后遇到同样的选择时,请选择高铁和火车出行。因为飞机的燃料一般都为航空燃油,因此在飞行途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很多的温室气体。

另外,由于飞机基本都在平流层飞行,因此相比于汽车,飞机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容易在大气中聚集,从而加速全球变暖的速度。

第三,和食物一样的道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错觉:衣服不够穿了,或者其他当时觉得有用的东西,买了之后就放到一边,直到丢掉。

当这些东西被丢掉之后,和事物一样,它们也会被送去垃圾处理厂或者填埋场,从而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当你下次再想买什么的时候,冷静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购买欲/必应

当然,以上的这些都是很小的行动,对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来说,并不会那么快的见到成效。

但是,你可以把这些行动看做一种“给予未来的遗产”。你不仅在为你自己的未来投资,同时也在为你的下一代和下下代作出贡献,更加重要的是,你在为全人类的命运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当你老了的那一天,你和你的孙儿坐在一片草地上,不时有温暖的风吹拂过你的脸颊,他抬头看着蓝色的天,然后转头问你:“以后每一天都会有这样好的天气吗?”

你会很自豪的回答:“会的,一定会的”。

愿,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天



参考资料:

1、美国正式成为全球唯一不承认、不参与巴黎协定的国家!环球科学大观.2017.11.10

2、从巴黎到卡托维兹,《巴黎协定》的落实仍任重而道远.智库中国.2018.12.21

3、图解|作为碳排放第二大国,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意味什么?澎湃新闻.2017.6.30

4、美国碳排放量再度上升:一张图为你解读.国家地理中文网.2015.4.25

5、全球碳排放2018年再创新高 波兰气候大会进展缓慢.东方财富网.2018.12.11

6、美国人均碳排放量远超中印等国 发展中国家不是气候变化祸首.环球网.2015.12.3

7、IPCC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科技行者.2018.10.10

8、全球变暖致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人民日报网.2018.12.20

9、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商业有何影响.和讯网.2017.6.30

10、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La Niña events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Nature Climate Change》.2018.12月期

11、特朗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脏空气飘到了美国.环球时报.2018.12.5

12、The Stakes in the Paris Climate Deal:What Might Other Countries Do?《The New York Times》.2017.6.31

13、What You Can Do About Cliate Change.《The New York Times》.2015.12.2

14、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关于这个协定你需要知道这些.《好奇心日报》.2017.6.2

15、《最后的冰川》.[英]彼得.沃德姆斯.2018.8

16、实质性议题被留给了2019,联合国气候大会取得有限成功.《好奇心日报》.2018.12.17

17、联合国气候大会接近尾声,但缔约国仍然缺少共识.《好奇心日报》.2018.12.14

18、《巴黎协定》后最重要的气候谈判即将举行,世界减排欠账巨大.《好奇心日报》.2018.11.30

19、在未来的82年里,人类能守住地球升温1.5°C的关卡吗?《好奇心日报》.2018.10.12

20、林落.全球变暖再鸣警钟[J].科学新闻,2018(10):38-40.    

21、王雨辰,张星萍.论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伦理困境与可能的出路[J].江汉论坛,2018(11):22-29.    

22、王俊鸣.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行动该“升温”了[N]. 科技日报,2018-10-25(002).

23、爱德华·艾伦·劳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J].国际人才交流,2018(11):17.

24、北极熊生存现状报告:已成气候变化“代言人”.网易科技.2016.12.6

文章作者:Fly Levine ,《读者》杂志签约作者,简书、知乎专栏主理人;

微信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扫一下下方二维码,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为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版权所属《读者》杂志,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共同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合作,请站内私信留言给我或者微博联系作者:@FlyLevine,或者知乎搜索:“康斯坦丁FL”,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