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再问
我自空性,不可描述,唯有亲身体验
——镜子(19.2.1)
“我是谁?”再问
当下感悟
这本书是“我”的
“我”生气了
“我”认为……
我们经常会使用“我”这个词,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我是谁?”
从字面意思理解:
书显然不是“我”
情绪也不是“我”
观点也不是“我”
如此说来,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是“我”,因为它们都可以被定义为“客体”,而“客体”就意味着同时可以被别人拥有
物质、身体、心智、意识,潜意识……
人类的进化一直在继续深入
我现在认为以上皆非“我”,很简单的一个辨别方法就是,我可以在它们前面加上“我的”
“我的身体”、“我的智力”、“我的意识和潜意识”
如果以 “我的世界”为基准,那么凡是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顿悟到的、描述出来的都可以说是一种“客体”,而不是本质上的“我”
那么时下流行的“觉知”、“观者”是否可以为我们带来答案呢
觉知或者观者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主体”,那么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出现了“有客体才会谈到主体”,主客是相对的,不然就没有意义,无法成立
更深一步的问题是,我既然觉察到了“主体与客体”,那么进化就同时发生了,我已然超越了当前的桎梏,我已不再是刚才“我觉知到…”中的“我”
作者这样描述
那么,看著这一切客体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从你内在看著这一切客体──看著自然界及其景观,看著身体及其感觉.看著心智及其思想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现在请试著感觉你自己,好好感受一下你自己的感觉,请注意,这个自己其实只是你意识中的一个客体罢了。这个自己不是什么真实的主体或真实的自我,而是意识中的一个客体。这个小小的我及其思想在你面前来来去去,就像浮云从天空飘过一样。真正目睹这一切的你,目睹这小小的客体我的你,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什么人?
回返这个清净的主体(subjectivity)、这个观者的时候,你不会把他看成客体──你无法把他看成客体,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客体!他不是你能看到的什么东西。但如果安住在这能观的觉知之中,看著心智、身体、自然界的现象飘浮而过,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感受到的其实是一种自由或解脱的感觉,一种不受你所静观的客体限制的感觉。
你不是看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徜徉在广大的自由之中。白云在你面前飘过,你的思想在你面前掠过,身体的感觉在你面前流过,但这一切都不是你。你是这一切客体来来去去的自由空间。你是一个开口,一块平地,一片虚空(Emptiness),一个广大的空间,一切的客体都在其中来来去去。白云来了又去.感觉来了又去,思想来了又去,可都不是你。你是那个广大的自由,广大的空性,广大的开口,任由所有的心物显现,稍做停留,随即逝去。这时你开始注意到那个在你之内目睹这一切客体的“观者”,其实它就是广大的空性本身。
落地
到了此刻,我们或许可以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来解读“我是谁这?”这个问题
我自空性,本自具足,任何时间、空间、生死的流动,我只是看着它们来来往往,无分别、无对立、无二
现实意义
1、所有的境遇,无论开心或者痛苦,甚至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会来就会走,不属于我,也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
2、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开始做起来,得到我幸,失去不忧;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期,唯有当下可努力
3、让自己放松地活着
完。
不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