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食物的蚂蚁
最近拜读了古典的新书《跃迁》。
认识古典这个人还是在得到上,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他是个大忽悠。因为之前本人在培训机构讲过考研政治,所以感觉到古典老师有一些培训“名师”的气质。看到《跃迁》这本书时,才发现当时带了些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我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可笑,这里向古典老师道歉。
这本书看书名也知道是一本个人成长类的图书,感觉有点点鸡汤味道。同其他成长类书籍一样,本书也用了许多“规范性”的语句,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就能如何如何……但是其内容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已经将思考深入到学习认知的底层。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告诉你成长的底层逻辑。信息过载的时代让我们每天都活在知识焦虑的境遇中,闷头儿读书、学习。最后读到啥学到啥,自己也不清楚,也就是古典说的一直都处于“低水平勤奋”的负循环过程中,不跳出这个死循环不管你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也好,一年一百本书的计划也罢,都不会彻底改变你的认知轨迹。怎样跳出这种“低水平勤奋”的回路呢?答案就在本书里。
同样的书不同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收货,我总结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三个词:“借势”、“头部效应”、“系统”。
借势
适应时代趋势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如果能过充分借势,就能实现一分努力十分耕耘的效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复杂系统,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博物家也逐渐在这个星球上消失。爱因斯坦20多岁能提出相对论,现代人20多岁还在读大学,不是没有聪明人了,是认知系统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明确。所以何必跟自己较劲呢?带着问题有目的学,互联网,行业顶尖高手都是你学习的工具,把自己的大脑与万物互联的时代联结起来,学会借势才能实现个人能力指数级增长。
头部效应
头部效应在许多书中文章里都见过,这个概念也不稀奇,但是在本书中有这样几个观点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第一从最近的头部做起,先做了鸡头才能变凤头。书中举了罗胖创业的例子,罗胖是做内容出身,后转战互联网行业做得到APP产品。但其实他始终专注的就是自己在内容策划方面的头部优势,表面是实现了跨界,实际做的还是自己的优势内容,至于管理等不擅长的方面那就外包喽,自有擅长的专业人事更出色的完成这些任务,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怕是几个罗胖也撑不起一个成熟的产品。第二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迭代。可持续更新的稳定系统才是进步的唯一方式。妙招即昏招,指望偶然天成的妙手就等于注定失败。靠灵感、妙手吃饭注定饥一顿饱一顿,只有通过刻意练习加不断迭代才能不断拓宽自己头部的护城河。书中举了郭德纲的例子,有人问他会不会为某一天才思枯竭而焦虑,郭大爷回答说我学的是手艺,而手艺只会越来越精进。
系统
《三体》中讲过一个降维打击的概念,在本书中提到了用“升维”去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升维我们能够跳出负循环的回路,进而重新建立联结,将问题引入正循环的轨道。这个过程就是破局的过程。通过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跳出地第一序思维用第二序的思维解决问题。书中举例减肥的死循环: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如果你用第二序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减肥不是少吃而是加速新陈代谢,让消耗大于输入,形成正确的饮食、运动、作息观,这样才能构建起正确减肥的正循环。怎样才能做到降维去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有一个系统性思维格局。有了系统性思维才能逐渐将问题分解,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按照问题阶段性特征层层布局控制点,让系统的每个点均处于掌控之中。对于整个系统的把控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作者所说“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
豆瓣书评上有朋友说本书是卖弄概念,通篇看下来虽然讲的都是逻辑思考过程,但却是可执行的方法论,我认为这正是本书高明之处。
另外最令我高兴地是,他减少了我盲目的知识焦虑。
从前我是一只搬东西的蚂蚁,表面上每天忙忙碌碌,贮藏知识,但是自己为什么搬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用,一概没有仔细考虑过。往后要做一只看准目标、精确发力的猎豹,绝不再做“低水平勤奋”的蚂蚁。
如果你也感到深深的知识焦虑,没有学习方向,不妨读一下《跃迁》这本书。也许从中能找到你期待已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