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
以前学《西方经济学》时,老师曾训练我们用最浅白的语言来解释经济学概念,不要上来就套用课本上的之乎者也。后来发现,如果做不到,本质上就是没弄懂。再次在凌晨一点醒来,试着用这个原则为“时差”做个定义:永远在不该睡着的时候睡着,在不该醒来的时候醒来,是为时差。
昨天终于读完了《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十二本——《铁幕》,一套书整读了三个月。这可能是下午便沉沉睡去的主要原因:终于功德圆满 。
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五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画卷,宏大的同时细致入微,阅读中感触良多。丘吉尔的叙述一直围绕战场和政坛,可对于阅读者,很可能也回放了以前曾经历的人生。一个好的叙述者,总是能让人反观自己和世界。无论这场叙述是高屋建瓴,还是见微知著。
丘吉尔的叙述线条极为清晰,德国怎样席卷了欧洲大陆,英国怎样度过独自作战的时期,苏联被卷入战争,美国参战,北非和欧洲的登陆战,意大利投降;东西两线同时进攻,欧陆国家陆续解放,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在清晰的叙述中,能够看到当时世界的版图如何形成。英帝国实力怎样在二战中捉襟见肘,最后逐步失去了曾经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怎样以超强的国力和科技力量称霸世界;苏联怎样在战争中反守为攻,在欧洲大陆牢牢站住脚跟,形成以后“华约”格局的雏形,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可能性呼之欲出。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
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五整套书中充满了分析、尝试和决断,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下试图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但当全部读完的时候,却发现这些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所能得到的最高成就,根本不可能是完整、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只能是当下最优。当下最优意味着什么?尽可能善用资源,尽可能靠近战略目标,尽可能减少代价。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包含着大量妥协。所谓解决方案,就在妥协的基础上产生。丘吉尔很详细地记述了几次大国会议,开始是英美之间的,后来是英苏和英美苏之间。每一次讨论之初,分歧都非常明显,达成协议的过程是几方不断衡量、试探、前进再后退的结果。即便如此,还是有重要问题不能一致,只能一次次探讨,一次次搁置,比如波兰问题。
以前很多年,每当陷入不顺和低潮的时候,常常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可能是之前教育留下的本能条件反射: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既然你受挫了,那么就是没答对,答对的必通关。这本身就是不客观的。生命中的谜题不比一场人类大战中的问题更少,不是事事都有解决方案,更谈不上完美。在生命中一直保持高歌猛进,比永生的可能性更小。这是客观的,就像丘吉尔一次次对形势的分析。如果我们面对人生的时候,知道没有完美的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一切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当下最优,也许我们会多很多从容、接纳,人生的幸福感会加增很多。
孩子的教育同理。家长往往殚精竭虑,认为会有建立在完美的教育规划之上的孩子的人生规划,一步步实现了,孩子人生会一路坦途。但凡有常识,就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而这个不真实的愿景,往往是焦虑滋生的土壤。
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五丘吉尔的叙述中常常涉及到两种行为:积极争取和妥协。争取基于战略和愿景,妥协基于资源条件,基于当下最优的逻辑。这里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肯用这样的思维看自己的人生、看孩子的教育,理性的准绳会帮助我们跨越很多沮丧和焦虑的时间。一味地去鼓励一个受挫的人,或者去宽慰焦虑的家长,都于事无补。但如果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受挫中、一个家长可以在自己的焦虑中,看清源头和出路,看清有些事的不可避免,看清解决方案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看出可能的发展方向,看出理性判断和行事的伟大力量,那些受挫和焦虑或可迎刃而解。
在丘吉尔的叙述中,二战结束了。但是困境和艰难并没有因此画上休止符,只不过换了内容。丘吉尔在战后大选中失败,在一段时间内,战后的困境并不需要他拿出解决方案并推动实施了。但事情永不停止,人们的探求也永不停止。在这点上,人类是伟大的。就像西绪福斯,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再不停地推上去。以前,我觉得这是徒劳,现在慢慢听出其中歌唱的声音。这就是人类的探求,永不圆满,永无止境,但是,永不停歇。
在记忆中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和丘吉尔的二战史相伴的夏天。三个月的阅读,一万字的笔记,读得并不深,写得也不好,但却是一个深深的烙印。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时时处处见到了人生、过往和将来。这种阅读体验,之前从未又过。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