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麦子收种民俗
文/岚源
题记:正值“三夏”大忙,西府各县区都在抢收抢种,机械作业效率高,进展快。不禁又想起了老辈人曾经说过的过去的一些收种习俗,遂记之。
“民以食为天”,在农耕时代尤为如此。关中西府人向来爱吃面食,自然离不了小麦。因而,小麦作为西府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历来极受人们重视。千百年来,西秦大地的农人作务小麦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播种、生长和收获期间,也形成了一定的习俗,有些至今仍在流传。
据地方志书记载,西府不少县在每年播种小麦时,农家都要为在田间种麦的人送一顿早餐。早餐是用上等麦面和菜籽油烙成的“油旋馍”或“油饼”,并烧一罐臊子汤,约莫在天亮时送到地头。不少人家在人吃早餐时,还要给种麦的耕畜喂点馍吃。这些都是为祈盼来年小麦长得好,“旋窝倒”,多打粮。“烙油旋馍,祝愿丰收”的风俗至今一些地方仍在延续。
过去到了麦黄时节,甘肃麦客来陕支援收麦,农家无论大家小户,常以白蒸馍、油泼蒜、浆水面相待,并在住宿等方面提供方便。在麦子碾打结束后,人们多以麦草垛大小标志丰歉。“垒草(起麦草摞子)”一般都有约定时间,到时亲戚邻居也会来帮忙。农家都要为“垒草”做好款待村人的一切准备,在扶风、岐山、凤翔一带,多以烧酒盘子臊子面招待帮忙“垒草”的人,大家欢聚庆丰收,此为农家一乐,称为“富垒麦草”。
民谚云:“伏天划破皮,强于秋后犁几犁”,“伏里草,棒打倒”,意为伏天犁地很重要。过去西府诸县要将麦收后的闲地(即麦茬地“休闲”一段时间,准备在秋末再播种小麦),在伏天翻犁两三遍,农人叫晒土积墒,以备秋播小麦,确保来年小麦丰收。重视“伏犁”,是西府农人很重要的耕作经验。另外,关于锄地、打场在农村也有“锄上有水,杈上有火”的说法,指的是天旱缺雨或天阴日晒少时锄地利于保墒,杂草易死;打场时要勤翻晒,即使日照少气温低也利于碾打。
旧时,一些贫苦农民缺少劳力和畜力,农忙季节,收种碾打困难重重,在西府地区的平原和山区就形成了“换活路(也叫变工互助)”的生产习俗。这种群众性的川塬相帮、亲邻互助、自愿结合的形式,既可解决缺劳、缺畜的问题,又可集中力量,不误农时,在短期内完成农事活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种形式在农村又广泛应用。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小麦收种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这些习俗逐渐成了农人遥远的回忆,但其蕴含的劳动人民重视生产、勤劳奋进的精神却在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