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青春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你的卖惨思维,只会让你更惨

2017-11-27  本文已影响157人  简浅Jian

「丧」文化开始流行了。

我无意于批判大家对生活消极的状态,因为没有人是可以永远正能量的。

只是,看似新潮的「丧文化」,不过是「卖惨思维」的变体。

高中时,我特别喜欢一些看起来痛苦的文字。

像是,「对这个世界绝望是轻而易举的,对这个世界热爱是举步艰难的。」

我总觉得,这种感觉很符合自己的难过和悲伤,也因此喜欢上了好几个作者。

我私以为,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是有一个和我一样悲伤的内心世界的。

几年后,我有机会认识了当年喜欢作家中的几位,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他们的朋友圈,除了各地忙签售连轴转,就是深夜写稿,要么是写的东西要影视化了在学怎么当个编剧,最多加一些王者荣耀和日常吐槽。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靠,说好的青春疼痛呢?

说好的悲惨童年呢?

说好的聚散离合呢?

一个都没有啊!全都是元气满满的生活好嘛!

难怪说,会写东西的人最会骗人。

可后来,当我也开始写一些东西时,就慢慢有些理解他们了。

对写东西的人来说,文字和现实是两个世界。

文字是自我的表达和对世界的思考,在这里可以痛苦可以绝望,可以思考生的意义,也可以毫不避讳死的美丽。

因为这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但生活不是,生活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你没有必要每天叫嚣着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动力,来告诉别人这个世界有多操蛋。

你没必要在生活里卖惨。

卖惨不会让别人同情你,只能显示你的无能罢了。」一个很喜欢的作者跟我说。

说这话的时候,他刚搬去一个新的城市,没有任何朋友,被黑心房东骗了钱,写的东西出了书但根本卖不出去。

那时候,他拖着行李在这个城市茫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现在,他写的书在各大排行榜上都是前十,朋友遍布世界各地,住得起最贵的酒店。

他从没说过任何抱怨,也没说过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动力。

他只是坚持,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我知道,他当时书卖不出去,去各个大学开讲座。

最夸张的一次发着高烧,二十多个小时没吃东西,喝了一杯盐开水就上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讲座。

我才意识到,高中时候我总说喜欢那些文字,但其实并不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故事。

那时候的我,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考试失败和不想努力的懒惰罢了。

生活,也从来不是你在朋友圈、微博上发几句痛苦绝望的文字就会变好的。

我并不是讨厌无数个沉默和绝望的时刻。

因为每个人好像都在不停寻找生命的意义,生或死的意义,所以,恰好是更负能量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有机会能把兴奋的情绪冷静下来,安静的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只有如此长时间自我审视和自我拷问,才能让你找到生命不同的意义。

这个过程过于痛苦。

所以,丧,本来没什么错。

但如果把如同卖惨的「丧」吹捧成一种文化,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懒惰,就显得很可悲了。

有很多人,在开始时,就不想继续,或者到后来,只是单纯沉溺在负情绪里,忘了自己到底要什么。

他们大多经常在深夜发一条朋友圈「最近好惨啊」,接着自己评论一些带着「绝望」、「痛苦」字眼的句子。

对于这些人,我向来是不那么相信他们是真正那么痛苦的。

能真正感知和了解生活中的绝望和无力的人,是不会发这样的朋友圈的。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个词,尤其是关于痛苦关于绝望。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从同样一件小事里,别人根本看不到跟自己一样的东西。

所谓「卖惨」的状态或哭诉,只是用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东西,不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要表达的东西的。

绝望、沮丧的情绪,更多的是留给自己的。

不是说有人跟你说,他懂,就能解开的。

这些情绪,只能自己折磨,也自己享受。

你的卖惨,也只是让你自己显得更惨罢了。

【本文系作者吉蕾授权发布,首发【简族】自媒体,版权归作者与简族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