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改过
有一天,一位老农来找王阳明,老农家里有一块地,此刻他遇到了困难,希望王阳明能够帮帮忙出钱买下这块地。王阳明说:“这块地是在你困难时卖的,这是贱卖,我怎么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于是没有答应老农的请求,赠送了老农一些银两后,让老农回家了。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游学。路过一片庄田,看到此处风景秀美,景色宜人,感慨地说:“如果能在此地居住多好啊!”他的一名学生说:“这块地就是前段时间那位老农想卖给你的那块地。”王阳明遗憾地说:“那时候买下多好啊。”刚说完,阳明先生立刻感觉不对。随后一直闭口不言。直到日落黄昏,郊外游学结束。阳明先生才徐徐吐了口气说:“我终于克掉了私欲。”这时,一旁的学生才问:“老师,你从上午到黄昏一直不说话,这是为何?”阳明先生缓缓地说:“我初时为没买那块地很是后悔。这是私欲的念头啊。这个私欲的念头一起来,我就要立刻把它克治掉。我不说话,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克制掉了。”
作为圣人的王阳明也并非不会犯错,但王阳明的可贵之处是能及时改过。在《龙场示诸生教条》中王阳明言: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改过”作为此教条中第三位,可见王阳明对于改过的重视。那么如何改过呢?
首先我们要有知耻之心。同样的生而为人,为何有些人可以是圣贤而我们只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为何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加努力?为何科比可以看到凌晨4点的洛杉矶而我们还在睡梦中?我们有时候看着别人优秀生出的不是耻心,而是嫉妒之心,从嫉妒之心引发的诽谤与诋毁,以此来为自己寻找到一些借口,让自己的心灵有些许安慰,好让自己在舒适圈能够待的更理所当然一些。
知耻而后勇,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优秀时,应该告诉自己:“瞧,他能够在这个领域这般优秀,我也是人,我也能做到”,那么就在心中分析他人优秀的原因,向优秀的人靠齐。改掉自己的嫉妒,少找一些借口,走出我们的舒适圈。
其次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人生于天地之间,当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人生于父母之造,当敬畏父母,孝悌当先;人养于社会自然,当敬畏亲友,诚信待人。
当我们吃饭时,如果怀有敬畏之心,敬畏那些辛勤的劳动人民,他们留下了千千万万滴汗水,自然会进行光盘;当我们看书时,如果怀有敬畏之心,敬畏那些渊博的传教者,他们用自己数十年的所学著书立说倡导世人,自然会勤勤恳恳的用功;当我们工作时,如果有敬畏之心,敬畏那些带给我们收入的老板、客户,他们因一份信任掏出自己的血汗,自然会更加用心工作服务他人。
再者我们要有勇敢之心。生活中我们遇到烦心事,当他人来劝导我们跟我们讲道理时,我们常常会更加反感道:“道理难道我不懂吗”?
是的,道理我们都懂,人人皆有良知,但我们往往缺乏那致良知的勇气。致良知往往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我们会丢掉眼前某些安稳的状态,而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往往是带有损失厌恶的,即同样是100元钱,我们损失100元造成的心理波动会比得到100元要大的多。所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改变。
有了这三心,就能在遇到过错时,自然的改正。但对于王阳明的改过来说还是不够的,王阳明教我们不仅仅是在遇到过错时需要改过,而是在平时日常活动中也需要不间断的致良知,即孟子说的必有事焉,时时刻刻不间断的存天理去人欲。常常问问自己,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我们能时时的致良知,当我们有过错时,自然良知就会知道,然后真切的去致那良知明辨的是非行为,笃实的去践行。
改过的最高境界可能就在于此吧,不断地修身,不断的存天理,这才是从我们心底根本上的改过。心根正了,偶尔在枝叶上修修剪剪做些小整改就行了,心根不正,枝叶上的整改就需要费更大的力气,甚至重新播种灌溉了。当然,哪怕是重新播种,只要能真心向善改过,自不必在意过往,不必为自我的过错耿耿于怀,这样的话又会被过错所累。
改过,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同一件事,让我们不断地在事上磨练,练就一颗不动心。
【王阳明先生的小弟子,愿圣学昌明,人人都能拥有一颗幸福的心】